公元945年8月24日,在围困半年后,淮南大军发起了新一轮攻击,淮南先锋官王建封终于第一个攀上建州城墙,立下“先登之功”。建州被攻克。
王延政向淮南投降;泉州援将王忠顺阵亡,董思安收拢残兵败将,退回泉州。
至此,“十国”中的闽国,被淮南(南唐)灭亡。唐朝末年(893),王潮入主福州,一举吞并闽地,后传位给弟弟王审知,随后便一直被王审知一脉的子孙袭承,传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羲、王延政。
虽然王延钧在933年正式称帝建国,至今3年,但王氏早在893年就已经实际控制了闽地,割据称雄,所以习惯上认为“闽国”应该从893年王潮割据福建开始算起,到945年王延政投降,共53年。
当淮南大军围困建州的时候,建州百姓的态度是引人深思的。据记载,建州百姓纷纷充当带路党,争先恐后地帮淮南大军开山砍树、开辟道路,把淮南侵略军当做解放者,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王延政集团长期的盘剥压榨。王氏宗族长期内战,王延政以一州之力,怼天怼地怼空气,穷兵黩武,而他把一切压力完全转嫁给百姓,并重用“杨剥皮”杨思恭,对百姓敲骨吸髓。
建州百姓早就不堪忍受王延政的暴政,故而把淮南侵略军当做解放者,帮助他们推翻王延政的统治。
然而淮南大军却在攻克建州后,纵兵劫掠,公开打砸抢烧,建州的宫殿和百姓的房屋在一夜之间化为焦土。就在8月24日城池沦陷的当晚,天降大雨,气温骤降,大量建州百姓因失去房子而被冻死。史籍记载“是夕寒雨,冻死者枕藉于道”。
于是,建州百姓品尝到了当亡国奴的滋味大失所望,开始悔恨自己的选择。
为了安抚建州百姓的情绪,淮南方面斩杀了“杨剥皮”杨思恭。
又在不久之后改建州镇武军为永安军,调虔州百胜军节度使王崇文为建州永安军节度使。王崇文为人正直、处世宽厚、法纪严明,非常适合修复战争创伤,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受到了建州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王延政举族迁往淮南,李璟给予了他较为丰厚的待遇,先任命他为羽林大将军(禁军序列,养老专用闲职),后改饶州安化军节度使,封鄱阳王,在饶州坐镇达九年,后改封光山王,死后追赠福王。
王延政投降后,汀州刺史许文禛、泉州刺史王继勋、漳州刺史王继成,先后献出城池,向淮南投降。
再加上早就称臣归顺的福州李仁达,淮南已经在名义上吞并了闽国全境。
与曾经的朱文进、李仁达、王延政一样,“统一”只是“名义上”的,各方势力基于利益的角逐从未停歇,也就意味着闽国的最终归属仍然是个未知数。
在泉州、福州等相继并入淮南版图后,泉州刺史王继勋给福州李仁达写信,联络感情,谋求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王继勋看来,自己在前朝(闽国)是皇亲国戚、皇族宗室,而李仁达只是一个小小的禁军将领,若在几个月前,李仁达这小子见了自己是要下跪磕头的,现在是风云变幻,大家同朝为官(南唐)了,自己能主动屈尊,折节下交,以平等之礼待之,已经是很抬举李仁达了。
然而李仁达可不这么想。时代变了,大家要与时俱进。
首先,我是谁?我是“李弘义”,入皇室宗籍的正儿八经皇室成员,我是皇亲国戚了。您呢?亡国降将,丧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