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昭阳和慎道报以洗耳恭听的态度,就连景缺和昭睢子椒等人也想听听他能有何解释。
屈原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庄王即位三年,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还向国内下了道诏令有敢进谏的格杀勿论!伍举入宫进谏。庄王坐在歌舞乐人中间。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又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而过了几个月,庄王更加淫佚放纵。苏从再次觐见,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回答说“舍身而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
楚王于是就停止淫佚作乐,开始处理政务,杀死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之臣,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举国上下十分拥护。当年楚国灭亡庸国。”
屈原继续分析到“今日的楚国就向这只一飞冲天的鸟,一飞冲天之后国库损耗严重,如今需要继续积蓄力量等待着第二次振翅高飞,而在这期间又要防备同样有野心的秦国,齐国与楚国力量相当,剩余国家也不敢肆意挑衅楚国,如今列国之间关系微妙盘根错结,需明确秦与楚的关系,若二者都有称霸中原之心,联合之后也会各怀心思,到最后会出现楚国以地侍秦,甚至是更严重的代价就是为了维持这份迟早要撕破脸的关系”
昭阳“不错,王上,臣完全同意屈原的说法,秦国称霸天下之心列国皆知,而楚国亲秦是甘为附属国还是想做霸主?若楚国想做霸主应早早表明立场,说服其他小国依附楚国,若再能联合齐国那么楚国就有了积蓄兵力的时间了”
楚威王“善,尔等建议寡人考虑接受”
昭阳的提问屈原的问答表明了屈原主张合纵的志国策略。而昭阳赞同屈原的思想,二者日后会站在同一个阵营里。
昭阳“臣的提问到此结束,后生可畏,诸位还想要考考年轻人吗?”
威王“众爱卿还有要提问考察年轻人的吗?”
昭阳已经是楚国最有资历的老臣了,连年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官拜令尹,由他提的第一问已经算国之策略了,众人还不想再问些什么。
慎道出列“既然屈原任文学侍郎那就由我再提一问吧”
屈原“前辈请讲”
慎道“作为师者何以教化世人,百姓平民当如何臣服于君,忠于母国”
屈原“我记得《国语》中有这么一段,晋国恐怕要没落了吧!君王已经出现衰亡的征兆了。音乐是用来交流各地的风化的,以便将德行传播到广阔辽远的地方。宣扬德行来推广音乐,教化各地使音乐到达远方,使万物都受到音乐的感化,作诗来歌咏它,制礼来节制它。德行传播到四方,使劳作遵照时节,举动符合礼节,因此远方的人来归服,近处的人不迁居。”
慎道“不错,你将如何引导教化公子们?”
屈原“忠诚就不会被侵暴,信义就不怕别人陵犯。忠诚出自内心,信义出于自身,它们作为道德来说够深厚的了,作为根基来说够坚固的了,所以是不可动摇的。现在我们忠心为公子作打算,诚心为楚国谋划,用守信义去证明我们的忠诚,背弃信义必然垮台,自绝忠诚就不能为其所用。”
说着说着屈原停顿了一会“以前周成王在岐山的南面与诸侯会盟,楚国被认为是荆蛮,只负责放置茅草束,设立望表,与鲜卑一起守候庭院中点燃的火堆,还不能参与盟会。楚庄王欲代周而取天下,问鼎中原;在德不在鼎,周天子的王孙满充满智慧的回答征服楚庄王。明君贤臣,风云际遇,造就楚庄王的雄图霸业,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礼法精神的贵族文化。在楚国攻破吴越他们能很快的诚服于楚国是因为楚国允许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礼制,农耕更像他们学习中原礼仪以及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才促成了异国之间的快速融合,那只是因为楚国积德的缘故啊。只要努力修德,不必去争谁先,只有努力修德,因此以德服人”
众人纷纷点头赞成。
慎道“我的提问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