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
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
故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为此写到:“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1933年,我国最后的点翠工厂终于关闭,原因是翠鸟羽毛已经绝市。
后因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过于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
现藏华夏历史博物馆的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神都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
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
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
这八种技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次序上的搭配。
镶嵌工艺主要依附于花丝工艺,或言之花丝工艺也突出了镶嵌工艺。
从明清时期的神都花丝镶嵌技术上看来,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锼、崩、挤、镶等几种。
其技艺精湛,造型优美,品种多,具有明显的我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
最终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成为了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丝镶嵌的代表作品不少,除了之前说的两件帽子,还有明代的万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顶、现代的珠宝天坛祈年殿、中华世纪龙等。
花丝镶嵌以神都最精,神都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内外金工工艺匠人集中。
皇帝后宫女子,大量需要装饰品,穷极奢侈。
所以在老神都的大栅栏、花市和东四西四牌楼,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银楼,生产这种花丝镶嵌。
而花丝镶嵌有两种用途,一是实用品。
这种称“件活”:有手镜、花插及各种各样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珑;
同一品种,则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鱼、鸳鸯、天鹅等形状。
主体成为容器,外形加以装饰或变形。
如天鹅头部、羽翼,以花丝组成,并镶嵌珠宝的冠顶、眼睛等。
二是陈设品,名“摆件”。
花丝镶嵌的摆件,大体分为四种传统类别。
就是炉薰,动物,建筑物和人物。
如建筑物类中的宝塔,通体用花丝编垒,塔顶用宝石做瓦,匾额用象牙,铃铛用铜镀金,基座用花丝包墨玉做砖。
这种工艺,处处显示出花丝工匠的精巧手艺。
花丝镶嵌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有更大的创新。
如金、k金、银、玉相结合,更为灿烂华丽,也更表现出构思的奇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