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手中的那件琉璃鼻烟壶,可不是简单的博山琉璃刻绘制品。
而博山琉璃刻绘开业不简单,这种工艺是用博山琉璃料器的坯料,以传统线刻、浮雕和彩绘等传统技艺制作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琉璃制品。
元明清至民国,琉璃刻绘技艺以作坊形式传承。
1951年后成立了合作社和美术琉璃厂,汇集了琉璃行业各类工艺门类的老艺人。
这一代人各自身怀绝技,是琉璃的重要传承人。
如今,在老艺人的培养下,新一代琉璃艺人逐渐掌握了琉璃刻绘的传统技艺,涌现出以信德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琉璃艺术家。
陈文哲手中这件血红琉璃鼻烟壶,就是老一辈的手艺人。
通过这件鼻烟壶,陈文哲查看过他的一生。
这一位老艺人可真不简单,他会的东西很多。
比如厨艺,因为陈文哲看到,他更多的时间居然是一位大厨。
或者说,手工艺并不是他养家糊口的主要工作。
这位老艺人的主要工作是厨师,像是琉璃烧制、刻绘、剪纸,甚至还有锣鼓都是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回溯这位大师的生平,陈文哲还真学到了不少大师级技艺。
比如博山胭脂红琉璃烧制技艺,他的那件鼻烟壶,就属于胭脂红琉璃烧制工艺的产品。
胭脂红最早出现在瓷器上,兴于清朝。
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传入,故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
西方多称为“蔷薇红”,“玫瑰红”。
这种颜色颇如妇女化妆的胭脂之色,故又称为“胭脂红”。
“胭脂红”因为既难熔炼且配料昂贵,自明清时期就被称为“名贵色料”。
令人惊喜的是巧夺天工的博山琉璃匠人,把美轮美奂的胭脂红运用到琉璃上,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历史上,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还属乾隆时期;
胭脂红琉璃正是乾隆时期普及范围广,数量多,同时博山琉璃作为“御窑”向宫廷运输琉璃制品。
现在博山胭脂红琉璃烧制技艺,也被列入齐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时博山锣鼓,也是非物质遗产之一。
博山锣鼓,气势磅礴、节奏多变、音色明亮、欢快起伏,颇具特色。
它源于我国江淮地区的乡间锣鼓,明清时代,盛兴于苏、杭二州和苏北广大农村。
清朝初期引进,初称“李家窑锣鼓”。
时至清朝中期,博山城成为工商重镇,商贸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此时,李家窑锣鼓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众多新鼓点应运而生。
同时,它的流传范围扩大到齐鲁中北部等地区,并被广泛应用于闹元宵、庆丰收、集会、祈雨、祭奠和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后又用于重大节庆,和开业庆典之中。
从此“李家窑锣鼓”的名字被“博山锣鼓”所代替。
这不认真研究也就算了,真的研究一下,陈文哲才发现,这位大师简直是非物质文化的不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