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漆量的单位,最小精确到了“蘥”。
当时有文献记载,一个漆杯的价值等于10个铜杯。
耗费人力更是“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由此可见漆器的珍贵。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则是当时漆艺的巅峰之作。”
孔子屏风出土时,其上绘写了孔子与弟子的图像、传记。
出土时因该文物的漆木结构与屏风相近,故暂名为孔子屏风。
但孔子屏风上面还镶嵌着一面铜镜,实际上是一款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镜屏。
2000多年前,海昏侯刘贺床榻前摆放的这面镜屏,不仅可以让他从孔子先贤的举止中汲取道德养分,而且还可以让他“正衣冠”。
已出土的孔子镜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衣镜,一部分为漆木残件。
衣镜为青铜大方镜,长763厘米、宽465厘米,大小与现代普通穿衣镜相仿,具有相当的实用功能;
衣镜四周的漆木边框上绘制了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图,方镜嵌于边框之中。
衣镜背面是漆木屏板,形状近似屏风,上面绘有孔子、颜回等人的图像和传记。
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留存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有趣的是,孔子镜屏中的衣镜,并非像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衣镜一样,可以直接照映影像。
在出土的孔子镜屏中,还有两块漆木残件绘有黑色仙鹤。
黑色仙鹤漆件是镜盖,其结构和两扇门一般,开合之间,守护着里面的铜镜。
因此当时镜屏的主人用它整理仪容时,还需要像打开衣柜一样打开它的镜盖才行。
这样的精品制作,到底出自谁手,如果没有铭文就很难确认。
不仅是这件,这些精美的漆木器出自谁之手,后人一半都能从其上的铭文得知。
以出土的一件漆瑟为例,海昏侯国遗址发现的这件瑟,瑟体由独木斫成,长方形,残。
面板略呈拱形,未见弦柱,首端、尾端髹以黑漆。
近首端处横嵌一条与面宽等长的首岳,近尾端处横嵌三条尾岳,尾端中部嵌有4个青铜枘。
其铭文为:“第一。廿五弦瑟,禁长二尺八寸,高十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礼乐长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
研究发现,其中“瑟工臣成、臣定造”指的就是亲手制作漆瑟的工匠,一人名叫成,一人名叫定。
据介绍,这叫作“物勒工名”,即器物的制造者和检验者,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这最早出自《吕氏春秋》,这相当于古代的岗位责任制。
琴、瑟为两种弦乐器,一起合奏,声音和谐,悦耳动听。
比喻夫妻感情非常好,相亲相爱。
传说,琴、瑟是伏羲发明的。
琴和瑟都用梧桐木制成,有空腔,用丝绳做弦。
琴最初为五弦,后增成七弦;
瑟初为二十五弦,后有增至五十弦。
古人认为琴、瑟能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
因此,在古诗中,琴与瑟成为美好的象征,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