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个儿没生在好时候,爹还是个老封建,坚持厨师这手艺是传男不传女,不仅不肯收她,书都没让她念过,反倒从小把她拘在家里,想让她当个千金小姐,结果千金没当成,没文化的亏她倒是吃了一箩筐。
先是她爹一腔真心喂了狗,上门女婿变陈世美,丢下她跑了,再是她没文化又没手艺,差点儿让背信弃义的孙德兴算计走家传的饺子馆儿。
得亏赶上国家搞公私合营,她第一个报了名,不仅保住了自己的股份,还成了镇上乃至县里的先进典型,当时就上了报、登了照片,热热闹闹让全县人都知道饺子馆儿是她纪茹芳的,孙德兴才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
那以后,她也使劲儿的学识字、学手艺,可自个儿学太慢了,到现在,她连她爹留下的菜谱都看不全,手艺上也没啥精进。
孙德兴见她不行,胆子越来越肥,这回明知招待“学习团”是个大事儿,却故意为难她,当天撂摊子,要不是徐樱救场,她可真不知道是啥后果!
所以不管徐樱咋想,纪茹芳打定主意,必须让她继续上学!
她到处跑,饺子馆儿的生意暂时就交给会计李玉华。
孙德兴还请假,纪茹芳也就晾着他,眼下有徐樱在厨房顶着呢,别说她,整个饺子馆儿的“娘子军们”,就没怕的!
不仅不怕,李玉华还主动跟徐樱商量,想换菜谱。
这饺子馆儿开在镇上,主要服务对象就不是政府大院里的那些人,而是镇上和县里两个厂子里的领导和工人。
他们这县里有个省里第二大的钢铁厂,镇上还有个专给钢铁厂供煤的煤场。两厂几千号工人,多的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年轻儿,加上这年月工人相对富裕,手里有活钱,下班儿了就都愿意来饺子馆儿吃点儿食堂里见不着的新鲜菜。
可说有钱,跟领导还是没法比,原来孙德兴做大厨,爱用山珍海味,进货贵、卖出去更贵,工人们小半年都未必敢来一回,生意也就靠着普普通通的饺子勉强维持运转。
赶上困难时期刚过那几年,饺子馆儿都没法开张。
现在李玉华听说徐樱用几道便宜菜把上面的领导都征服了,就兴致勃勃的提出来,让她用那些菜替换掉孙德兴原先的,一来能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给饺子馆儿增加进账,二来,那可是领导们指名道姓说好吃的菜,老百姓能不追捧吗?
这想法其实没什么问题。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里,有条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制造产品。
在现在的计划经济时代,李玉华就能想到这点,很不容易。
但徐樱没立马答应她,因为她压根儿就没想过,饺子馆儿的服务对象,也就是她们饺子馆儿的用户市场,究竟是谁?
她们的用户和市场是工人,是大山里偶尔出来赶集的村民。
他们多半从小就在山里长大,吃的野菜比领导见的都多,好不容易下一趟饭馆儿,怎么可能愿意吃野菜?即便领导说好,以他们的经济能力,也拿不出钱为“追捧”而买单。
反倒就是孙德兴做的那些大鱼大肉,哪怕贵呢?他们也愿意攒攒钱偶尔“开洋荤”。
徐樱把这些道理一说,李玉华刚刚的兴奋顿时烟消云散,自以为了解了她似的,冷笑着说:“还当纪经理把你请过,能解决多大的事儿呢!结果还不是要看孙德兴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