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第三百五十五章按部就班的谋划
问:吐蕃与大唐交战,最惨的是谁?答:两国交界的各种部落异族。
吐蕃对大唐的进攻虽在赤桑扬敦的计划之下,八月份才正式对着大唐发动进攻。
但就实际上来说,差不多六月份时,由禄东赞率领的先锋部队,已经开始了对周边异族的清剿工作,东女国破,白兰羌灭,党项羌驱……
好吧,整个东南地区的异族,除了党项羌的拓跋氏以外,基本上挡在吐蕃面前的大大小小势力都被吐蕃给碾平了。
主要是拓跋氏是当今党项羌族中的最强者,传闻与鲜卑拓跋氏有关系。
有没有不知道,但至少吐蕃一口气吃不下他们,便让他们带着党项残部撤离。
否则,历史上的党项早就如同东女国,白兰羌一样被灭掉了,哪里还有后来崛起的机会。
而吐蕃选定的潘松,大概位置就是现在的四川黄龙九寨机场正南方的潘松县。
这里是西北的重要门户,境内地势高亢,峰峦叠嶂,由东南沟谷向着西北草原逐渐展开,对吐蕃来说正好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尤其随军的放牧牛羊都能在这里放牧。
此刻,吐蕃的旗帜随着击溃在大唐边界的羁縻州县,尤其是党项羌族后依旧没有收手,而是继续向着大唐的领土迈进,第一次把吐蕃旗帜插在大唐的领土松洲上。
“赞悉若,现在已进入到大唐边界,接下来的道路要小心!”禄东赞小心的对自己年轻的儿子嘱咐道。
“父亲放心,我会在您的身边,不会乱跑的!”赞悉若多布认真回答道。
禄东赞看者听到儿子认真的回答点点头,然后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严肃的对飞鸟兵道,“让千户继续向前探路,尤其是两边的山崖,不能懈怠!”
飞鸟兵听到这话,马上开始传达禄东赞的命令,吐蕃军队中派出了两个千户,顺着山脉,开始探查山脉周围环境,从而确保自己的大军路上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说实话,大军前进路上遇到危险,对很多人来说完全形成不了什么军阵,绝大多数良将说不定被这些士卒一卷,然后就不知道自己怎么逃命了。
“这山坡这般的陡峭,我们又来得这般迅速,怎么可能会有人在此!”赞悉若道。
但赞悉若的话语才刚落下,在山林上便传来了骚乱声,却见到两个上山负责探查的千户,在这时候受到了唐军箭雨的洗礼!
赞悉若的脸色一红刚想要说什么,禄东赞却说道,“莫分心,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可是大唐啊!”
话语才刚落下,却见两侧山林中冲出大量唐军士卒,他们顺着山坡向下冲击。
一时间呼声绵连不觉,震耳欲聋,这势头之凶勐让人心惊肉跳。
但禄东赞面对着眼前的情况,却不见丝毫慌张。
只见到到他以他为中心,荡涤出一轮光晕,一名骑花纹虎的冷峻少女在禄东赞的背影中出现,一阵由嵴椎到大脑的冰凉之气直冲每一名吐蕃战士的脑海。
刹那间原本慌乱的吐蕃将士们在这时候直接就冷静了下来。
“丹玛女神的赐福!”赞悉若看着自己父亲脚下的光圈,不由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羡慕。
此刻进攻的唐军统帅韩威,带着唐军士卒原本想要借助地利来个偷袭,结果被吐蕃军队发现,只能提前发动进攻。
原本也打算冲入到吐蕃军阵中厮杀,至少造成混乱。
但自己的军队才刚冲入到吐蕃军队中,刚提起唐刀,这吐蕃的军队居然从混乱中恢复过来,甚至变得莫名冷静,不由让韩威感觉到牙疼,
“战将天赋!”
谢天谢地,自己何德何能居然能对上拥有这等能力的怪物。
整个大唐到底有多少人拥有战将天赋,少说也是行军道大总管级别吧。
自己这边境小城的都督,配跟着种怪物对线吗!?
韩威心中吐槽连连,但指挥军队从进攻到防御的节奏倒是不慢。
值得庆幸的是,这狭小地段不适合吐蕃大军展开战斗,但即使如此,吐蕃大军这种在冷静下,面对唐军进攻的从容,也让韩魏果断下定了决心。
让自己的副将带领一部分人继续阻击,自己则选择带领大部队果断撤离。
这次对手已超过自己所能对付的上限了!
“这唐军也不过如此啊!”赞悉若看着自己吐蕃大军把留下来断后的唐军杀败,神色中流露出几分自得之色,在他看来这传说中的大唐好像也不是很强啊!
“不,他们很强!”禄东赞看唐军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战死到最后一人,道,
“明明知道留下来是赴死,但他们依旧还是选择了留下,甚至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
你觉得我们吐蕃有哪个部落能做到这种地步吗?
没有!我们能赢只是因为人多而已!”
禄东赞看着眼前情形喃喃道,“如果接下来的唐军,都是这种人,这场战争不好打了啊!”
而事实上,韩威虽然打了败战选择断尾求生,但却也没有浪费这白白的时间。
果断在黄胜关继续修缮防御体系,黄胜关一破,那整个松潘就真是无险可守了。
而且对方是战部天赋的拥有者,自己不论是怎么去高看他们都并不过分。
与此同时,更马上写信向李世民求救,毕竟这次的对手,自己真打不过。
说实话,原本韩威以为吐蕃会趁着来到这里后,疯狂进攻黄胜关,彻底占领方松潘的。
但实际上吐蕃的军队,来到了黄胜关之前,不但没有主动的发起进攻,并且主动派遣出了使者,对着韩威道:
“我们赞普曾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如今我吐蕃再次向大唐请求尚公主,希望唐皇能够以两国邦交为中,莫要因公主,致使生灵涂炭!”
说实话,尚公主什么的韩威才不相信。
在吐蕃军队中出现能够展现战将天赋的人存在,韩威便是明白吐蕃其心志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