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吴昊学究天人,巧舌如簧,还是在和亲王这里无功而返了。而和亲王给他的答复只有一句话:“你们可以为了一己之贪欲视百姓如刍狗,视江山如私器,我们又为什么不为了天下的和平与百姓的安稳而舍弃我们的小家呢?”
和亲王就是这句话,而吴昊所说无论如何绘声绘色、引经据典,他都是用这句话挡了回去,而他也没有为难吴昊,而是亲自把他送出营门,只是,刚刚送出吴昊,和亲王便已拔营而起,带领十万大军杀向了柏杨城。
这就是所谓的正义之师,他们不但占据了人和,而他们大半多都是土生土长的七木道本地人,他们也是占据了地利的,尽管赵登科、东阿先生他们已经占据了柏杨城,但是,这些大和子弟却相信,他们很快就会从他们手中夺回这属于他们的城池的,这种信心鼓舞着大家,他们的心是决绝的。而他们占据了天时吗?而天时是什么,天时其实就是他们如此顺势而为,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决心,他其实就是正义的影子。
吴昊劝降失败后,柏杨城也已严阵以待,做好了随时迎接大战的准备工作,看着这战事一触即发,吴昊也不无担忧的想着秦王的龙城冲天一举,他刺王杀驾会成功吗,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动呀,成败自此一举,如若秦王那里功败垂成,自己与秦王密谋好几年的计划就会付之东流,那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
想他吴昊十七岁时就已高中榜眼,也算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如若不是自己长相丑陋,当时又孤傲清高,说不定自己早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权臣了。十八岁那年,他因看不惯官场龌龊,挂印封金而去,然后,游剑江湖,飘零天下,很快就在江湖中声名鹊起,那一段日子,应该是他今生最快乐的时光。
宁王谋反之时,他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揭竿而起,更没有组织勤王之师,当时的他觉得无论哪一个做皇帝,与自己又有什么相干,他依旧纵情山水,傲啸江湖。而他的这一切。是因为后来一个人的出现被打破的,而打破这一切的并不是别人,而是雁南开。
雁南开在凤城率领勤王之师,把“息亲王”打了个措手不及以后,他居然只身来到九华山,邀请他出山。说实话,吴昊虽然并不是一个飞扬跋扈、气势嚣张的人,但他骨子里还是相当孤傲的,而他,也确实有该孤傲的本钱。
而后来是雁南开的心胸与气质完全把他感染了、感动了、感伤了,那时的他,甚至觉得眼前这个人就是他今生苦苦追寻的知音,是自己此时最最需要的伯乐。也许,全天下也只有这个人如此深得懂自己、如此真挚的信任自己、看重自己,那时的他几乎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与激情,他吴昊其实是有着一副大抱负的人,他憎恨这个社会的同时,也是最想改变这个社会的人,,他蔑视天下的根本,就是看不惯天下所有的肮脏与龌龊,他是身怀一份逆转乾坤的心机与良谋的。
然后,他跟雁南开下了山。
在与乐、息两军作战的那些日子,才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日子,他意气风发,弹指间,烽烟四起,那该是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呀。
后来,在军营,他结识了自己另一个知音---秦王。
秦王应该是第二个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他的雍容华贵、气质不凡,他的天潢贵胄、潇洒自如,是自己深深为之倾倒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自己面前,却放下一切身份与地位,甘于做他的一个学生、一个知己、一个兄弟,他又怎能不感动呢?
大战平定以后,雁南开与秦王多次举荐,那时,朝廷赐给他一个伯爵的爵位,并让他担任当时的礼部尚书,但是,这一次,他依旧没有选择为官,而是再次归隐林下了。如若不是后来雁南开被乾宁定位谋逆大罪,他是不会重出江湖的。
为了解救自己这位知己,他与秦王多方奔走,可是,无奈小胳膊拧不过大腿,雁南开最终没有被保下,而他,也彻底对当朝灰了心。
他再次孤独起来,弹着寂寞的琴,走着自己的路,远远地离开人群。
但是,秦王还是不期而至了,他说,他早已发现了宁王龙冲潜当年遗留的那批宝藏的具体位置,他想让吴昊回归到自己身边,好推翻这个万恶的朝廷,构建一个在他眼中比较清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