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会被称为随啊?”
躺在床上,双眼无神的望着天花板,陈翰翻来覆去的,还是睡不着。
现在已经凌晨五点了。
完成了头两段铭文的考释之后,李教授就解散了工作小组,将大家轰出了文物存放室,让他们回宿舍休息了。
但是回到宿舍的陈翰,却怎么也没办法入睡。
一闭上眼睛,他的脑海里就全都是关于“曾随之谜”的疑问。
其实当他说出自己的猜测,但是脑海中却没有响起任务完成的提示时,他就知道,自己没有解开这个旷世之谜。
困扰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五十年的问题,怎么可能会这么容易弄清楚。
实际上,凭借着现有的考古发现,已经有无数证据,可以证明曾随是一个国家了。
但是,这些证据都是侧面证据,没有足够一锤定音的铁证。
也没办法去解释,为什么所有发掘出来的曾国青铜器上,铭文都是明明白白的写着“曾”“曾侯”,没有任何一个字和“随”有关。
《左传》《史记》等书上,记载的这个诸侯国却是随国。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中期所编。
但是不管是春秋写的,还是战国写的,当时曾国应该都还是存在的。
曾侯乙去世的公元前433年,三家已经分晋,东周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并且曾侯乙陪葬品如此豪华,说明当时的曾国也还处于一个很强盛的时期,至少不是濒临灭国。
著写《左传》的史官,就算是没有亲历过曾国,那离着曾国灭亡也绝对不远。
既然他在《左传》里一直都称呼比邻楚国的这个姬姓诸侯国叫随。
那如果曾国确实是随国的话,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曾国人对国君是叫曾侯,但是对外却称自己是随人、随地人。
这里的随是地名代称,不是国名。
比如晋国在的地方被称为晋地,秦国的土地被称为秦地,楚国的土地叫楚地。
但是曾国不走寻常路,曾国称呼自家的封地不叫曾地,而是叫随地。
这才导致外人称呼曾国为随国。
这样就解释的通了。
毕竟《左传》里对国家的称呼,很少会用“x国”,通常都是用单字地名代指,比如秦、赵、魏、韩。
而对君王的称呼,则都是“某某侯”“某某王”“某某公”。
比如《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楚武王入侵随地,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随国便派了少师董成来主持谈判。
这里的“瑕”,就是一个地名,同时“随”可以翻译成随国,也可以翻译成随地。
《左传》中大部分关于随的记载,将随翻译成随地都没问题。
只有一次专门提到“随国”二字,“随国,姬姓。”
假设曾国就是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随地,而不是称为曾地。
这么一来,《左传》等史书中称呼他们为“随”“随人”,就说得过去了。
因为曾侯自己都称呼治下的领土为随地啊!
就像汉代之后,大部分华夏人都称呼自己是汉人,称呼华夏的土地是汉土。
包括官方王朝,也经常称呼自己治下的土地是汉土。
这也丝毫不影响当时实际朝代已经是唐、宋、元、明、清了……
越想,陈翰就越觉得这个猜测似乎更加合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随州”叫随州,曾国灭亡后,为什么曾国公族都改姓随了。
因为曾侯统治的地方,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叫做随地!
至于这里为什么叫随?
要知道当年曾国被封到汉东,是空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