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乐:“你刚刚用的拳法,为何我没见过?出自何门何派?”
‘拳法?’陈澜想起了他说的是跆拳道。出自何门何派?昆仑派?不行,跆拳道和昆仑派的武功不像,随后她又想到了华山派?也不行,这些都是地名,他们会查的。
“蛋黄派”陈澜懒得想了,就随便说了一个。
“蛋黄派?那是何派,没听过啊!”徐明乐满脑子疑惑。
陈澜说完就想‘完了’,听徐明乐提蛋黄派,她想笑场,但还是忍住了。
陈澜一本正经的说道:“蛋黄派在我们那比较有名,你没听过也正常”她现在脑子里净是那些蛋黄派小面包的图案。
徐明乐:“哦”是他见识浅薄了。
看见徐明乐自我怀疑的表情,陈澜:“……”
陈澜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想起来了明天是端午。
陈澜:“明天端午节放假,晚上我请你们吃饭”
周成然看向陈澜:“去哪吃?”
陈澜:“碧春堂”
徐明乐也看向陈澜:“当真?”
陈澜点头:“当真”
周成然一把搂住陈澜的肩:“你小子是不是有事求我们”
陈澜假装厉声道:“去不去”
徐明乐补刀:“他不去,我去”
周成然大声道:“谁说我不去”
他们三个就这样打打闹闹成为了朋友。
五月初五
端午节当日,赛龙舟、吃粽子,敲锣打鼓,集市灯会好不热闹。
陈澜对于龙舟比赛不感兴趣,买了些粽子,给李治明送过去,他们有没有是他们的事,但陈澜送不送是心意。
李治明快考殿试了,正在用功苦读,连端午节也不敢放松。
问治国安邦,文官武官,孰轻孰重。
李治明更偏向于文官。
文,国之核也。无文,国不能理,无武,则否然。文治国之顺,百姓安然;武治则心乱。文之谋,武不能及,文之思,国之策。前五朝十六国,重武轻文,终灭;后金野蛮粗俗,坏宗庙,终卒。文行动之国风,使民风正,武行则使民心乱。战国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民皆尊也。武尚刑戮,使民穷困,民之恶也。边战,其兵马粮草,皆民缴赋集资,动之家财。唐有捕蛇者,因赋而丧命,宋有戍将,因战乱而家亡。今问文武孰轻孰重,故文治,亦使民心安。
陈澜:“文官武官,孰轻孰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文官虽然可以治理国家,为国家建言献策,但是他们却不能戍守边疆,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
整个大明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文人官职,若没有文,那么国家机构则不能正常运行,没有武,同样也是,若没有武,整个刑法制度,就是一个摆设,百姓若遇到了偷盗、抢劫,那么谁来惩治他们,难道只是口头上教育教育吗?
文官,才思敏捷,有学问,有才识,能引领社会之风气,但是如果没有武的话,万一那些蛮夷倭寇来攻打我们,我们没有武官抵抗,只能成为别人的刀下亡魂。
文官有文官的好处,武人有武人的优点。就比如说北宋的重文轻武,它使国家积贫积弱,士兵战斗力下降,最终北宋还是灭亡。
我们不能说武人不及文人,武人的思想有时候比文人更加缜密,否则当朝大将军若没有文人的才智,那么他也不可能带领那么多士兵,打那么多胜仗。若他只是一个武人,那么他只是一个士兵;若他只是一个文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军师。
因此呢,我们可以文武兼备。不能说我们是重文或者是重武,而只能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个国家效力。文人没有错,武人也没有错,只不过一个是以智力为主,一个是以武力为主。”文官武官都很难。
李治明生活在李府,官宦人家,备受宠爱,自然很难有武人的想法,反而更偏重于文。
陈澜说的都是白话文,也不知道李治明能不能听得懂。
好在李治明已经习惯了陈澜说话的直白。
李治明:“受教了”
陈澜才受教了呢!她的逻辑一点都不严谨,李治明的文言文说来就来,好在她听懂了。
陈澜:“彼此彼此”她不想李治明的观点太片面,凡事都有利弊,应客观看待。
陈澜与李治明经常在这里‘谈论’,希望能对李治明的殿试有所帮助。
端午的夜市,比以往更加热闹,陈澜直接进入了碧春堂的包间。
周成然和徐明乐稍后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