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自不知后院里的母女对话,他一边跟李泰闲聊着,一边还在思考该要怎样加强对李泰的影响与控制。
他倒并没有太强烈的控制欲,觉得人人都得乖巧的做他手中棋子、任由他的安排,可是对于李泰,他还真的有非常强烈的摆布**。
倒也不能说是摆布,应该是一种代入感极强的欣赏与期待。
作为武川镇一名豪酋子弟,到如今权重一方的西朝方伯,独孤信的人生不可谓不成功,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圆满的全无缺憾。
出身不够清贵、年轻时对时势的把握不够精准、关键时刻欠缺了贵人的扶持、错过了许许多多的机会,这应该是许多功成名就之人回首前尘往事时,常常会生出的感慨,并且有时会忍不住幻想,若能重来一次的话……
独孤信对李泰的欣赏,其实就揉杂了这样的情绪在其中,对这个年轻人的风采与能力都由衷认可,便生出一种更真实强烈的期待,将自己的一些遗憾与未曾达成的抱负一并寄托在李泰身上,希望他能遵从自己的意愿、在自己的经验指点下,少走弯路、成就更高。
这样的用心,倒也不可谓之坏。对一些乏甚主见与规划的人来说,一路耳提面命的指点与安排的确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帮助。
经过一番谈话,李泰也很清晰的感觉得到独孤信的强势,对此倒也谈不上抵触与否,只是觉得彼此之间关系虽然拉近,但相处的模式却还有待探讨磨合。
所以对独孤信所指出他规划中的不周全之处与提出的建议,李泰也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反驳并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只是端正态度、一脸认真的表示自己一定会深入考量、慎重决断。
他并不觉得自己对北州的经营谋划就一无是处、乏甚发展空间,别的不说,单单眼下所掌握到的人事资源就是真实不虚的。只是如何长久稳定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确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知你今秋将要典军参阅,但我不日便要起行,已经无暇留观少辈风采,且在别处稍助声势。」
独孤信倒也不是满嘴大话、讲到实际则吝啬无比之人,在跟李泰将时势事情讨论一番后,便又将话题引回了当下,半真半假的笑语说道:「伯山你今名爵势位于诸同侪之内已经算是优秀,但若讲到成家立业、封妻荫子,却仍见逊于先行诸众啊。共我家门亲近,我是没有太多的幸途邪道助你坐达公卿,但也一定尽力助你在事中更享优容便利。」
李泰听到这话,精神顿时一振,期待的就是这个啊!方今世道之内,谁不踊跃进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东边娄昭君那是牛皇太后,如愿你要不努力,还怎么竞争最牛老丈人?
人于老二做了宇文泰的女婿,直接名爵虚荣拉满。我现在也不喜欢那些虚荣,还是更需要实际点的东西。
….
「大阅讲武,所观者无非人马器杖、行止离合。伯山你广聚洛水沿岸乡徒勇士,所控领的这些卒员,让许多宿将老兵都羡慕不已啊。只要能典令得宜、营持有方,假以时日必成强旅!」
独孤信讲到这个问题,望向李泰的眼神都不无羡慕,这小子于乡情乡势的开拓把控的确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便共乡里群众打成一片。
独孤信并不看好李泰在陕北的经营,可是对他的乡势经营却不吝夸赞,这也是他如此欣赏、看重李泰的原因之一。
虽然一直到目前来说,他们北镇武人们仍然控制着整个西朝的军事大权,但控制力也是在逐渐降低削弱。
即便是没有连场大战的巨大损耗,北镇武人客居于关西,兵员的补充本来就是一大难题。
独孤信算是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北镇军头
之一,所以他每临一地,都比较重视同当地豪强之间的互动,将许多豪强部曲都吸纳进自己的队伍中来。
但他仍然做不到越过那些乡里豪强、直接向群众施加影响,一旦与豪强没有了上下辖制统属的关系,虽然也还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情谊,但仍调度不动那些乡里势力。
可李泰却不然,他对乡里的影响与号召力,是完全不必借助那些乡里豪强作为媒介就可直接下达乡里。或者说他本身就是此乡最大的豪强,那些原本乡里故有的土着豪强们,如今反而需要党附于他的羽翼之下,才能在乡里秩序中维持住自己的地位与利益。
李泰这种落地生根的能力,就连独孤信都佩服不已。
所以他是觉得李泰大不必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价值不大的北州,立足于此乡情基础之上,安心在台府六军之内发展,借着台府广募汉人豪右为军的大势,势位与影响自会变得根深蒂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