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西岳华山。
因为等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李素就准备出远门云游视察种田,又不能带上怀孕的妻子,所以这几天他还是很疼老婆的,先带老婆出来短途玩一玩。
而之所以来华山,一个是因为这里离长安比较近,蔡琰平时也不会自己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素通知了诸葛亮来和他会合,而诸葛亮新年的时候人在雒阳,最近才要回长安,正好路过。
诸葛亮做朝廷的灵台令,算算日子也有快一年半了。从虚岁十五(十四岁零两三个月),到如今马还差三四个月就十六周岁。
每天在兰台和天禄阁读书查档案、搜集民间新著作审阅送刻,让诸葛亮的眼界进一步疯狂增长,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也让他读书本就“博而不精,观其大略”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现在诸葛亮读书的速度已经比后世那些出版社和版署的审核人还快了。因为读得多,一本书稍微扫一眼就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能触类旁通跟其他读过的书形成对比,知道这本书是否言之有物有新意、值不值得被推广。
诸葛亮也不是始终留在长安,有时也要应应景去雒阳露露脸,以备皇帝的咨询,同时也便于向驻留京城的郑玄,请教一些历数算史方面的学问资料。
不过好在诸葛亮这个灵台令的工作效率远胜于过往所有的灵台令,连带齿轮黄道盘的浑天仪都造出来了,推算的历法更是把后代几十年混一次薪水的活儿干完了,所以他哪怕请假一年也没人会管的——
比如要是还有人想拿天象吉凶攻击朝廷说事儿,直接把诸葛亮那个齿轮黄道盘机器转动推演给对方看就好了,就足以再驳斥一遍“天人感应皆虚妄之论,殿兴有福才是千古真理”。
做官的过程中,随着见识越来越多,诸葛亮也非常感激李师给他安排的这个工作——读书学习就能有俸禄拿,积攒官场资历,还没人来烦他。
……
“这华山盛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可惜妾身体不适,不能再往上爬了。夫君,你们继续上吧。没想到华阴这地方在段将军治理之下,倒也民生安定,不亚于大王治下。”
这才从华阴县刚上山走了没三四里路,海拔也才提升了不过百余丈,蔡琰就已经有些走不动了,有婢女搀扶都不行。
考虑到她怀了还不到两个月,确实要小心,运动得适度,李素当然不会勉强“那夫人就在前面的山居观赏山景。上面越高越冷,风也大。如果要婢女给你烧炭火,记得通风,别怕浪费热量多花炭。”
李素关照得很体贴,然后才带着随身护卫们继续攀登,不过他也没有上到华山之巅,一来是这个时代华山上稍微高一点,就没有工匠修的道路了。
李素那么苟命怕死的人,怎么可能跟李白似的为了游玩就亲涉险地。再说就算是后世有修路的时代,一天也爬不到华山顶,海拔两千米出头呢。
华阴县市区海拔也就四百来米,蔡琰停留的这地方估计七八百米,李素能到一千三四百就很不错了,再上去雪都没融化呢。
在别人的搀扶护持下,李素神清气爽地运动了半天,早春凉爽还带些寒冷的气候很适合户外大运动量健身,走了十几里山路,海拔大约一千二百来米,也就是后世主峰半程的青柯坪附近,眼前豁然开朗,李素知道自己这次的驴友目的地也到了。
青柯坪是华山峪道的终点,再往上到主峰玉女峰的九百米海拔,就没有正常的台阶或者缓坡走了,也不会再有大片的山间空旷平地可以休息。加上山上竹木石材这些建筑材料几乎运不上去,这地方也是后世修道院宫观的极限,再往上就没有修行者定居了。
换言之,如果世上真的有华山派,华山派就该盖在这儿,再往上只有思过崖。
李素是第一次来青柯坪,爬上来的时候天都快黄昏了。入眼之处,他就先看到了一座迷你的宫观,门口挂了一块匾额,上书“妙真宫”三个篆字。
远方高处还有一个青条石砌的台子,台上还有一个圆柱形的石质无顶小屋,顶部是一些黄铜和铁材制成经纬轨道的镂空骨架,成弧球面,看似着实仙风道骨。
李素知道,眼前这个宫观,就是万年公主刘妙出家修仙后住的地方。
而更高处那个石台则是诸葛亮去年自掏腰包建的天文台——谁让诸葛家特么的如今这么有钱呢!诸葛亮这个灵台令做到后来,觉得挺有兴趣,居然自己倒贴钱做官。
类似于后世不差钱的科学家,遇到国家觉得不重要的事情,不肯拨款科研经费,他就自掏腰包造实验室。
之前李素约诸葛亮回长安的时候,诸葛亮给他报的日程,之所以说上元节当天会赶到华阴,也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的。这个天文台完全造好之后,他还没赶上一次最佳的月圆之夜观测呢。
毕竟一年中除了中秋节就是上元节月亮最好,去年中秋这儿还没造完,山上蚊虫又多。早春刚刚好。
至于观星,其实月亮太亮的夜晚并不适合观星,只能看看那些跟月亮角度隔得很远的星星,别的都容易被月光影响遮盖。
李素一行的到来,显然惊动了本地的主人,不一会儿,就有几个退役宫女转职的修女过来邀请李素,说宫主请他过去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