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盛长柏喜欢面瘫,看着严肃,像过世的外公。
王若弗就一直觉得,生了盛长柏这个儿子,是给自己生了一个爹。
盛长柏摆脸,王若弗直接就要虚上三分。
“那齐小公爷多优秀的一个少年啊,家室,容貌,品相,学问”
着急了之后,王若弗什么都能说出口,这本不该是和盛长柏讨论的事。
王若弗本来挺高兴,齐衡来盛家借读。
王若弗很愿意,明显带着了几分考察女婿的心思。
虽然如兰才七岁,但是这古代指腹为婚,定娃娃亲的都那么多,七岁就考虑婚姻大事,也不能算过分。
“齐小公爷是一个外男,妹妹们已经都以过髫年,怎能不注意一点男女大防?”
盛长柏装作没有听懂王若弗意思,继续黑脸说道。
自己还是一个少年,哪好这么明白婚娶的事情。
说透也跟王若弗解释不清楚,不能说如兰和齐衡的家室不般配。
对于王若弗来说,父亲太师,母亲诰命,公公探花,婆婆侯府嫡女,就没有自家配不上的人家。
“气死我了”这种事情,王若弗也不好跟盛长柏说透,只能自己生闷气。
“母亲,您要多注意身体,大姐姐就要出门,家里还有不少的事情需要母亲操劳。”
华兰才十五岁,就要嫁人,这个年龄还是太小了一点。
身体都没有长成,要结婚嫁人,生儿育女,生育的风险,还是太高了一点。
盛紘倒是有留华兰在家里,多待两年的想法。
但是顶不住,袁家绍已经是一个大龄剩男,等不及的要成婚。
按着大周朝人口,三十多岁的平均年龄来看,袁文绍已经度过来大半辈子。
就算袁家处于社会上层,平均寿命要更高一点,也不过五十多岁。
不快点娶妻生子,袁文绍就不一定能有看到孙子的机会了。
“去吧,我这生的是什么儿子啊!”
出门了之后,盛长柏还能听到王若弗的抱怨。
王若弗这个亲娘对盛长柏都不满。
林檎霜林小娘,对盛长柏就更不满了,不让盛家女儿,和齐衡在一块念书,气的林檎霜都不知道摔了多少碗碟。
王若弗和林檎霜针锋相对了十几年,思想倒是真的能想到一块去。
林小娘同样为墨兰,看上了齐衡。
因为过来借读,尽一下礼数,齐衡拜见了王若弗和盛老太太。
王若弗好赖还亲眼看了一眼齐衡,林檎霜都没见过齐衡。
只是听到一点传言,就替墨兰看上了齐衡。
也不能说是单看上了齐衡,只要是高门大户家的儿子,就没有林檎霜看不上的。
为了墨兰,以后能过上好日子,誓要把墨兰,娶入高门。
不过气归气,林檎霜也没办法,直接找盛长柏掰头。
家里后院宅斗那点事,暂时还波及不到前院。
林檎霜也只能暗暗算计着,什么时候阴盛长柏一回,出出气。
……
盛家的事情,还是盛紘这个家主做主,只要盛紘做了决定,王若弗的抱怨,林檎霜的愤怒,其实都没有什么用。
没过几天,盛紘就请到了一位女夫子,在内宅开了一处学塾,单独给女孩们授课。
盛紘对女儿要求不高,没有准备给盛家培养出来什么大才女。
只要几个女儿,能够读书明理就行,学一点,孝经,女训,女戒的就足够。
论语,孟子,诗,礼,对于女孩来说,只是课外读物。
处理了齐衡来家里借读这件事之后,盛家无事发生,盛长柏的日子又进入了正轨。
对于盛长柏来说,齐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
思想不和,兴趣不投,盛长柏也不可能和齐衡,成为什么特别好的朋友。
读书,练字,习武,盛长柏的日子过也算是充实。
庄学究这个科举名师,水平很好,讲起来各种经义的时候,会穿插各种的历史典故,听起来也是妙趣横生。
讲经义,能讲到这个程度,确实能激发出不少学生的向学之心。
无论古今,能称得上是名师的人,确实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大周朝的学术思想也算是开放,在儒家这个大前提之下,充斥着不同的学术思想。
对于各种经典经义,也都有各家的独自解读。
大周朝的读书人,把书读的很灵活,对于孔孟之言,怎么合自己的思想,就怎么样的断句,怎么样解读。
这就有了,科举要了解主考官喜欢的必要。
和主考的思想不合拍,文章写的再是花团锦簇,也没什么用。
所以说科举是一件系统的工程,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不单是自己读书好就可以。
从大周朝立国几十年到如今,科举也经过几次的大改。
原本最重要的一门诗赋,给取消了掉了。
让盛长柏看,可以说一大善政,写好了诗赋,一不能治国,二不能安邦,确实没什么大用。
四面楚歌,四面皆敌的大周朝,现在确实不应该考虑那么多艺术性的事情。
还是考经义,能明理明思,考策,考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挑选出治理国家的人才。
可以说大周朝改革科举的皇帝,也是明白人。
写字,对盛长柏来说,也是一件喜欢做的事情。
老盛家诗书传家,毕竟已历三代,收藏各种的名家字帖不老少。
能有机会临摹各种名家字帖,怎么都是一件好事。
练武也是盛长柏一直以来的一大爱好,不会觉得枯燥,玩过兵器之后,盛长柏发现还是有武器在手,才是真的练武。
盛紘对儿子的功课盯的挺紧,还是考虑庄先生的年纪大了,才给学塾定下来十日一沐。
休息时间不多,来到这汴京,盛长柏都没有出去好好的玩过。
在城里还算是逛过几圈,但进去到汴梁之后,盛长柏还真没出城。
但这段时间的生活,盛长柏也基本满意。
来到这个年代,盛家这种家庭,考中进士之前,盛长柏确实都不应该放松。
三年才能考一次进士,一次考不过,就要再等三年。
三年之后又三年,认识才有几个三年,时间真的耽误不起,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学生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