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氏覆灭的十余个年头后,这些几近苍老的男人们仍旧仇视着马氏子弟,甚至前赴后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这难道不值得敬佩?
可在身边追随的这些老凉人中,他无法找到关于忠义的答案。
老凉州人对忠义的理解大多构建在生活的变化,而并非礼义的坚持……如果马氏在今日覆灭,所有的凉州人大概都会在天下掀起一场疯狂的复仇热潮,但这绝不会因为是马氏在统治他们,而是因为凉王马越为他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如果马氏不在了,这种生活便会消失不见,乃至令他们重新回到缺兵短甲的贫困中去。
所以他们会复仇。
像中原的仁义之士所奉行的忠,是那种‘你是我主家,所以你死了,我会为你复仇,如果我没有成功我的儿子会继续拿起我遗落的刀剑,直至复仇成功。’这是一种近乎于单纯的忠义。
凉州人则更实际一点儿,或许这种复仇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作为一名凉州人,马岱很清楚这中间不同的是什么。
因为他没有体会过,中原人的那种忠义。
就像在他还年少的那个时代,他的大伯镇守凉州为护羌校尉,韩遂的叛军如火如荼数次兵临榆谷,那时候马腾就总将一句话挂在嘴边。
他说,‘凉州叛军顺风仗百战百胜,但一旦遇到大的挫折,就破胆了。’
因为只有凉州人才能在凉州这块土地上战胜凉州人,哪怕是并州军或是白马军也不行,高原的气候不是他们能够适应的,至于中原精兵,那是什么?能吃吗?
如果凉州人败在凉州人手下,他们多半会服气,然后放弃为主家报仇甚至会加入敌人……因为胜利在他们的头脑里往往意味着更好地生活。三十年前这块土地还奉行着烧杀抢掠,你不能强求他们信奉什么强者为尊之外的事情。
正因如此,马岱这个伪州牧才会除了联结大氏豪强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放在沈亭狱里,他无法像他的叔父一般对这些忠义之士痛下杀手。
人与人是不同的,如果是孟起兄长领了豫州牧,马岱有充分的证据会相信兄长会让豫州叛贼的血染红颍水禹水两条河流……但他,不行。
因为他是马岱啊。
沈亭狱称不上是一座牢狱,如果一定要将这里当作牢狱的话,这里无疑是全天下对待囚犯最好的牢狱。
通常牢狱是一日一顿的伙食,而在这里,马州牧亲自下令一日三餐,就像凉州最精锐的军队伙食一般……这里没有凶狠的狱霸也没有可畏的狱卒,有的只是九百多名左右侍奉的僮仆。
甚至于,这里的犯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喜好拥有诸如笔墨纸砚、鼓瑟琵琶一类的生活用品。
如果排除掉外面那三座常驻五百覆甲军的大营,这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天堂。
所有人都觉得马岱这样做非常危险,就连马越都在沈亭狱建立之初接连传信希望马岱停下这个危险的想法……哪里会有人建立一座关押九百多名士人游侠的牢狱,没有囚室而像富丽堂皇的官邸一般还未每个人安排小厮?
除了囚禁了他们的自由,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之外,囚犯的生活甚至比外面还好上几分。
但在马岱一掼坚持下,马越也没有言辞激烈地说什么……仅仅是命鲍出再领五千覆甲军驻入豫州。
因为马越读出了马岱背后的心酸,一个凉州人,一个马氏子孙,独自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豫州生活,尽管他娶了妻生了子,但那是一种怎样的危险?马越不清楚,但劈柴武士传回的密信告诉了他……豫州牧建起一座沈亭狱用以关押刺杀他之后被逮捕的刺客。
足足有九百余人,这还不算那些已经死在覆甲军强弓劲弩之下的敌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马某知道,诸位尽是中原忠义之士,马某本与尔等无怨无仇,但诸君欲将马某除之而后快。”马岱点着头,坐在沈亭狱中搭起的高台上对台下一众囚犯说着,“但马某不会杀害你们,即便知道如果有一天你们离开这里,仍旧会攥着刀剑来杀我,我依然不会杀害你们……这不单单是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更是因为马某不愿让自己的手上沾染到忠义之血。”
台下的囚犯曾经各有身份,即便在这座别开生面的沈亭狱中他们许多人仍旧维持着原本的神火,甚至很多人每日操习武艺,身体还健壮了些。
不过马岱用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豢养着他们,或许他们仍旧对马氏充满仇恨,但对于台上这位豫州牧,并没有曾经那么多的杀意。
“你们许多人刺杀马某是因为马氏与袁氏的血海深仇,这的确是深仇大恨。袁本初使人阴杀我的弟弟,不及弱冠的弟弟死在强弩之下,弩矢穿胸而过。后来袁氏因叔父的复仇而灭族……接着你们来刺杀我。这里是袁氏故地,你们许多人都是袁氏一族的门生故吏,所以我不怪你们。”
“但是我曾听人说过,秦灭六国为大势所趋,而秦二世为高祖诛灭亦因其不道!”马岱奉手而言,“诸君曾受过袁氏恩惠,因而为袁氏效死,还以忠义。而马某以德报怨,以忠义奉诸君,在下不求诸位以忠义报在下,只求……莫要以怨报德,否则,马某何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