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王另一代表作《鹊桥仙·待月》,文中写道: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他的隐忍与振翅凛凛欲飞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海陵王作为完颜阿骨打孙子,作为金国第四代朝廷,他不遗余力,积极推广学习汉民族文化。在他的感召下,金国文坛相继出现了文学巨匠党怀英、赵秉文等国家栋梁之材。
单说党怀英与辛弃疾,两位大才子在选择道路方面,却没有达成一致。
党怀英劝辛弃疾:“宋室大厦已倾,帝王昏庸无能,不妨留下来迎接新政府的成立。”党怀英推心置腹,比如宋徽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是个门外汉,德不配位。可这个人在才学方面成绩卓著,他既是书法高手,又是丹青大咖。
辛弃疾面对好友一番开导,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立场,从一而终。
“人各有志,不能强挽。”辛弃疾直言不讳,“党兄,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我希望你我一道服务于宋国社稷。”
双方各持成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党怀英闪着智慧的光芒,对辛弃疾说:“新生事物一定胜于腐朽旧世界,这就像大河之水一样,总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辛弃疾听到党怀英褒彼贬此,不由地心中火苗腾升起来,且渐渐炽热着。
“党兄不该厚此薄彼,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后会有期1辛弃疾愤愤不平道。
面对抉择,党辛二人背道而驰,即便在政治观点上相左,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可在文学创作上,二人依然珠联璧合不分伯仲。
随后,党怀英问辛弃疾:“贤弟到了宋国你想做什么?”辛弃疾掷地有声说:“我要参军作战,收复祖国失地,还我大好河山。”接着辛弃疾反问党怀英:“党兄到了金国想做什么?”党怀英一本正经道:“持文服务社稷,为黎民百姓营造一个祥和文明的新国家。”
二人分别的那一天,二人各骑一匹马,一匹是红鬃烈马,一匹是过隙白马。二人扼腕壮别,为了不同的目标,他俩各奔南北。一个南下直奔宋国京城临安,一个北上径驰金国燕京。
就这样,在历史变迁更迭岁月里,在山东出现的两个不同凡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金国文坛领袖,集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党怀英,一个是宋国长短句大咖及智勇双全的辛稼轩。
在儒学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之意的著名学者莫若是赵秉文。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赵秉文博闻强识,才智卓尔不凡。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他在关于儒家思想的一篇论文中阐释:“大中”是超越一切物质的形而上的精神,人应该通过修养使人的性情与“大中”相吻合。他是诗人,又是书法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比王若虚大了快二十岁,是金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与杨云翼共执文坛牛耳,时称“杨赵”。他一生著述颇丰,后起之秀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他为官清廉,累拜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