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其他几个朋友也表示愿意参与投资,控股或参股都可以。
张岩见状,入情入理地说:“欢迎各位朋友到唐宁县投资,但我希望你们不要盲目投资。如果你们把钱投下去了,又不能赚钱,我会过意不去的。
如果这确实是个好项目,有钱不去赚,那也可惜。所以我建议你抽空到我们那里去实地考察一下,做到心中有底。”
最后几个朋友约定,尽快确定时间到唐宁去,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回到唐宁县后,张岩把到燕京推销金针菜的情况详细向张天逸书记和王明山县长做了汇报。
书记和县长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认为张岩刚升任常务副县长,就亲自出马推销产品,是一个实干的领导。
张岩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不管大事小事,他都要把它做得光芒四射。
他不会轻易让燕京之行就这样过去了。
他回家跟林玉莲团聚了两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积极跟秦璐的那几个燕京朋友取得联系,说他把燕京之行的全部情况都向县委汇报了,县委县政府非常感谢他对贫困地区经济工作的支持,同时也真诚地欢迎他有空到唐宁县来旅游观光。
说得让这几个燕京的朋友心花怒放。
但张岩暂时不提投资的事。
他觉得在金针菜这个项目上让他们来投资,太小了,似乎有点不值得,应该有很多的项目可以投资。
他希望请他来玩,联络感情,增强友谊,进一步深挖合作的契机。
在频繁地跟燕京朋友联系的同时,张岩让宣传部的人找到《怀宁日报》记者,做一个新闻。
标题他都拟好了,叫做《唐宁县金针菜打入燕京市场受亲睐》,他还要求一定要在头版头条发表。
这条新闻如愿以偿地在《怀宁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后,果然不出所料,引起了强烈反应。
在怀宁市内一些销售金针菜产品的商家,都纷纷把那张报纸张贴在商店门口,让顾客进门首先能瞅一眼报纸。
而售货员则说得言之凿凿:“唐宁县的金针菜连首都市民都喜欢,还有什么好说的?”
紧接着省报也发了消息,只是标题摇身一变,成了《质量过得硬,野菜进首都》。
这个新闻报道的明显把调子拔高了,还加了个副标题“唐宁县金针菜占领燕京市场”,正文里特别强调了,“常务副县长张岩亲自出马推销产品”。
本来是进入燕京市场,但一改成“占领首都市场”,那意义就不一般了。
反正人们是相信省报的,谁也不会跑到燕京去做一番市场调查。
张岩看后大笑,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敢夸大,别人替他夸大了。
省报的影响自然要比市报大得多了,新闻发表第二天,张岩就接到潘毅的电话,潘毅开口就说:“张岩,你干得真漂亮啊!”
张岩说得多谦虚:“都是跟你学的。”
潘毅一听就懵了:“我可没教过你这些呀!”
张岩赶上了绿色食品的浪潮,又沾上了新闻的光,金针菜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接下来,好几个乡镇都办起了金针菜加工厂,乡镇有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唐宁县里有了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产品,还解决了几百名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项目只是由几个乡镇企业组成,县里没出一分钱,但张岩亲自抓了,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市的领导下来检查工作,顺便要看看企业状况,金针菜就成了招待领导的绿色食品,也成了馈赠他们的礼物。
唐宁县直机关到市里和省里办事,也都拿金针菜出去,说是本地特产。
张天逸当着市委书记谭斌的面说:“我们这金针菜是张岩牌的。”
在县里,张岩的知名度,因为金针菜,比张天逸和王明山要大得多。
虽说他只是个常务副县长,但他曾经在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整顿的事迹,有各种媒体的陆续报道。
前些年知名度的厚重积累,现在知名度的持续叠加,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风光人物。
省里市里下来的领导,来了都要问:张岩在吗?一定要让他陪同吃饭。即使不陪吃,也要见见面,聊上几句,看看到底是何许人也。
所以,张岩在县里的人气骤旺,几乎谁见了他都要热情地走上来打个招呼,哪怕是县政府天天见面的人也都这样。
在别人看来,下面有什么事情要汇报,向张岩汇报跟县委书记和县长汇报是一样的,他在他们心目中有足够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