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群臣又开始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但还是支持姬希的人数多一点。
姬希客气地朝赵恒行了个礼,姬希和赵恒的关系私底下还不错,不过两人经常也在殿中因意见不一,而各自辩解,有时还比较激烈,但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温和的。
“不错,向秦国借道南下确实是个好主意,但如果向秦国借道南下,军队前线就拉得过长,后勤补给就成了问题,而且山路崎岖,不利于我们。从郑国直接南下,地势平原,有利于我们骑兵行军作战。同时减少行军日程,避免楚王集结更多军队抵抗。”
赵恒对此也没有再说什么了,默默回到座位上。
晋王见众人没有了反对意见,示意众人坐下,“那就按这个计策,先拉拢郑国。那众爱卿可有出使郑国的人选?”
晋王向众大臣询问出使郑国的使者人选,这时群臣又开始交头接耳,互相讨论起来。
有些大臣不愿意离开晋国,虽然如果拉拢了郑国是大功一件,但毕竟出使他国,虽基本没有性命上的危险,但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挑起两国交恶的罪人。
这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不太适合那些已然享受惯了晋国称霸后,带来的国内和平发展的温床中,不愿轻易冒险,只想着保住现在的地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混混日子。
大国庸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既有的利益获得者们,不愿意再践行自己在贫苦日子立下的远大理想,纷纷坐在自家的高堂里,和着一些风雅人士一起附庸风雅。
他们只想着自己的爵位官职如何传给下一代,各自盘算着。
律法像是更加“完善”,但随着这“完善”律法建立起来,民众却觉得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在众人还在议论纷纷之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臣狐锦愿出使郑国,为晋王分忧。”
狐锦原是姬希门下的一个门客,后跟着姬希在兴修水渠时有功,所以得以进殿坐席。
晋王对狐锦还有一些印象,“狐爱卿既然自荐,那就由狐爱卿出使郑国,为我晋国伐楚开路。望狐爱卿此行顺利。”
商议完毕,晋王让人继续上酒肉,和众大臣宴饮,顺便为狐锦践行。
宴饮完毕,姬希和狐锦离开了宫殿,在回去的路上,两人共乘一辆马车。
“狐锦啊,此番出使郑国,切记不要显示太多我晋国霸主地位,要对郑王恭敬些,郑王近新即位,而且年轻,不免心性年盛气燥。切记切记。”
姬希有些醉意,但还不忘对狐锦谆谆教诲,教着狐锦如何行事。
毕竟狐锦是自己带出来的人,对狐锦的才华甚是欣赏,既为自己在朝中站稳脚跟,也为晋国进荐人才,为晋国注入新鲜血液。
姬希也深感近来晋国腐朽蔓延,到了有些严重地步,自己年事也高了,做事不免过分思前想后,顾忌太多,为晋国进荐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才,是帮助晋国继续称霸的有效方式。
“学生明白,谨遵大人教诲。”狐锦也是有意凭借姬希地位和声望,施展自己一身抱负的,所以便拜在了抚安君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