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我建议公司自今天开始囤积畅销的影视版权。”
“并且最好专门设立了一个七八个人的小组,负责长期在网络上淘看各类热门。”
不得不说,江虹的胆子还是挺大的,在入职公司的第一天,便想着给公司添加一个新的制度。
只是面对高飞诧异的眼神,江虹却丝毫不为所动。
只见她毫不客气的说道:
“对于一家影视公司来说,储备畅销版权,就相当于丰富我们的弹药库。”
“只有弹药充足,才能保证周易影视长久的走下去。”
话说江虹在米国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
没有什么比《纽约时报》中的畅销更值得改编成电影了!
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米国影迷的心声。
因为将《纽约时报》畅销榜改编成电影,在好来坞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诸如《乱世佳人》《小丑回魂》《阿甘正传》《教父》《沉默的羔羊》《闪灵》等经典电影便是最好桉例。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改编经典,也是因为《纽约时报》自身的品牌效应,使得能够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榜,几乎可以认定为一部成功的。
当然,这样的榜单现在可能已经有点过时了……因为有些停留在榜单上的时间比很多《纽约时报》的员工的时间还要长。
】
但是这层出不穷的成功桉例,使得好来坞公司早已养成了扫榜的习惯。基本上每年都会花一定的人力与资金去批量购买改编版权。
即便囤积最终开拍甚至不足十分之一,但是他们却依旧乐此不疲的做着这样的工作。
因为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公司的生命力,同样也变相的提高了影视行业的进入门槛,为自家公司建造了一圈护城河。
当然,江虹也明白两国的国情不同,好来坞的有些经验也不能全照搬到国内的影视公司身上。
但是关于这一条制度她觉得还是有必要借鉴学习的。
因为她发现国内的影视行业的市场虽然日渐壮大,但是几家头部的影视公司却依旧处于野蛮发展阶段。
诸如华艺、博纳影视公司,常常都是等到某部爆款出来了才会想着抢购,并且常常会等到破圈了才有动作。
高飞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只是当初他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在华艺的公司还在走内部流程的时候,他便财大气粗的卖下了《鬼吹灯》系列的影视版权,这才有了后面的《寻龙诀》的成功。
不过话又说来,即便有了《寻龙诀》的成功,高飞也并没有太过将注意力放在畅销的影视改编上面。
毕竟在他看来,像《鬼吹灯》这样现象级的应该算是特例了,一二十年内,恐怕国内不会再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其他影视公司大多也差不多和他一样的想法。
而这种行事作风其实和国内那种“因人成事”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高飞等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畅销的改编价值,只是相当于江虹这种长期性的资金投入,以往的他们更愿意看碟下菜而已。
比如早期王硕的影视改编权就很抢手,后来马伯庸、韩涵、麦加等人的版权也很好卖。
而和好来坞的办法相比,国内影视公司的做法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能说是各有优劣。
毕竟早期国内的影视公司资金有限,自然不得不精打细算了。
不过高飞心里也清楚,江虹的办法虽然耗费大了一点,但相比于以往影视公司后知后觉的举动,确实要高效的多。
故此在沉吟片刻之后,他便果断的点头道:
“行,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
“每年五百万,怎么花随你,如果不够你可以随时打报告!”
见高飞这么要说,江虹的心中顿时不由松了口气。
其实她之所以一开始就把这个事情拿出来说,也是抱着试探的心思。
因为有些老板虽然口口声声的说着器重你,但是一到花钱的时候却什么都露馅了,像这样的人江虹在职业生涯里见得太多了。
这也算是她的一点经验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