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刚才和史秘书磨了半天牙,梁市长自矜身份,一直没有多说,即使说上两句,也是风花雪月闲谈。直到杨星脱口而出“洋山港”几个字,他的眼睛里才冒出几缕精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以杨星一方的眼力,还是立即察觉杨星所说正摸到了这位梁代市长的心中痒处。
作为长江入海口,上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清末开埠以来就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对外门户。虽然改革前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其暂时落后于深圳和广东等改革前沿。但92年后经过中央规划,以浦东开发为支点,带动了整个上海以及沿长江一带经济步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海正不断恢复着曾经“商从八方来,货往天下走”远东第一大港口旧貌。
改革后中国经济水平逐年稳步提高,通过上海发往世界各地的海运货物量也火箭般年年蹿升。国内外都有人预测,凭借上海的区位优势,荣登世界第一大集装箱码头只是时间问题。但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还要看地理环境是否支持,这一点上却是上海港的短板,虽然地处长江入海口,但是上海港口水文条件远不如附近的宁波。
当初荣明友在浙江沿海考察建港的地址时,就因为地理条件不佳去除了上海沿岸。除了当地政治势力庞大不好插手外,主要就是上海相对较好的地段早被人占了,其他地段更是远不如海西三都澳港的地理条件优越。
上海市政府也早就对上海港本身港口条件会限制海运发展这一点有所察觉,早在1992年的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就将深水港建设列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之首。先后对北上、东进、南下等建港方案进行过论证,但都因航道水深不够、岸线不足等原因而作罢。直到1995年,有人提出跳出传统思路,不在上海海岸边建港,而是跑到长江口外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上建深水港。
这个设想的确非常有创意,但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很大。海上建港,投资巨大,这还没算上为其配套的跨海大桥、高速公路、港口保税区等设施的额外投资。即使以上海市的财大气粗,也需要仔细论证,反复讨论才定下了决心。
实际上上海自1996年5月正式开展洋山深水港区选址论证,到2002年准备开工建设,历时共6年多,前后有国内外近200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6000多人次科研人员参与了新港址论证和项目前期工作,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就达100多人次!
这样一来洋山港可以说是汇集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目光,而梁市长今年一旦转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诺大一项政绩就落进了他的口袋,现在国内想往上爬,最关键就是要拿出过得硬的政绩,这洋山港事关梁市长未来的仕途,所以听到杨星可以帮忙,顿时把以往的不快都抛到九霄云外,认真听起杨星的意见来。
史秘书作为领导身边人,察言观色能力自然极佳,一看自己老板神态松动,也顾不得再多索取好处,连忙催促杨星做出实质表态。杨星一看话题主动权回到自己手里,这才慢条斯理的开口向梁市长他们画出一个大大饼来。
洋山港码头以大小洋山岛为核心,由洋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和芦潮辅助作业园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建成深水泊位30个,港口吞吐量可达1300万个集装箱,仅港口建设投资就在500亿元,加上东海大桥等配套设施的投资不下千亿元。
并且国务院还还考虑把洋山港区划为保税港区,这可是不得了的政策优惠。虽然这一世,由于杨星的活动使得海南洋浦港保税区横空出世抢走了国内第一个保税区的名头,但洋山港保税区和洋浦保税区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此大的政绩工程,梁市长当然想尽早把其完工,让上海成为成国际航运中心。可是建设资金总不可能凭空掉下来,主要负责建设的上海港务集团是家国有企业,其大部分资金主要还是依靠中央和上海市的财政拨款,可这年头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搞基础建设,财政蛋糕被切得入不敷出,洋山港建设完全依靠等米下锅就实在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