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之间自打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就有了一种“特殊关系”说白了就是美国人让〖日〗本人作为看门狗,盯住冷战中的对手苏联、〖中〗国和朝鲜,而换来的就是美国人允许〖日〗本借助美国经济一飞冲天,只用几十年时间就摆脱了战败阴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可惜小弟再牛逼,也不过是条看家护院的狗而已。〖日〗本人在八十年代一度自我膨胀,以为可以摆脱美国主子的牵制,一度想买下美国翻身做主人,可惜政治军事命脉皆操于美国人人之手,只需要动动手指,〖日〗本就陷入了地产泡沫破灭的“失去二十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由西方国家优等生一下变成了不思进取的反面典型。
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即使发现自己的储备黄金被人动了手脚也不敢大事声张,知道一旦捅出去就是个骇世惊俗的大丑闻,弄不好还会动摇“特殊的日美关系”所以〖日〗本官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只是将此事简单记录下来,回去报告上级后,就作为一桩秘密记录隐瞒下来。
但不知道维基解密如何神通广大,居然从当时〖日〗本大藏省官员那里搞到了这份秘密记录,并和另几桩有关国际黄金交易的秘闻联系起来,给人印象就是一个天大的阴谋浮出了水面。众所周知,作为各国的黄金储备,这些金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标准,那就是伦敦合格交割标准(good london delivery)简称gld。伦敦金银市场协会会指定他们交割名单上的机构交付黄金为“合格交割”。或者需满足协会所列出的标准看,并通过协会不时更新的测试要求,才能作为标准黄金交易。
要想制造能经过银行检测都不被发现的假金砖,一般来说难度非常大。问题就在于黄金本身。黄金的密度非常高,是铅的2倍,钢的2.5倍。人们平常可能没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金戒指之类的金饰品体积很小,其重量难以让人察觉。不过若是你真能拿起一块伦敦标准金砖,就会发现这家伙非常非常重。银行之间互相交割的标准金砖,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伦敦金”一块就重达400盎司(约12.5公斤)。然而它的体积只不过比一本略大一点而已,而一块同样大小钢砖却只有5公斤重。
自然界中能达到这种密度要求的金属少之又少,目前只有两种金属接近,一种是贫铀。一种就是钨。贫铀不必说,虽然它几乎和黄金等重,但它只能通过核设施才能制造,只能核国家才能制造,更别说还拥有放射性。市面上比黄金还难买。但钨就不同,钨远比黄金便宜,而且它的密度与黄金相仿,只有小数点后三位的差别。主要区别在于钨的颜色和黄金不同。而且要比黄金硬上太多,(纯金非常柔软。用指甲就能在表面掐出一个凹印)。
维基解密透露在克林顿任内,据称有一个非常高端和专业化的精炼公司在美国生产了130万至0万块400盎司重的钨坯(超过1.6万吨)。而这同时又和另两则消息遥相呼应。要知道美国黄金市场上成交的每一块金砖都有编号和最初的精炼厂,法律要求他们保存这些信息,而这些记录就保存在纽约商品交易所高级营运副总裁办公室里,这些准确的记录能揭示市场上所有成交金砖的“血统”自然就包括了这批假金砖。
而2004年2月2日,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搜查了纽约商品交易所负责保管黄金记录的副总裁办公室,按内部人士所说,那位副总裁斯还被带走调查。但让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在检察官搜查了副总裁办公室后,纽交所宣布让他“行政差假”而自那以后他就消失在公众视线内,再也没人知道那位副总裁的去向。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则新闻居然到此为止,没有后续报道,而主导搜查的纽约检察官办公室也不肯透露任何内情,似乎成了个无头公案。
另外作为国际金价定价者之一,英国罗斯柴尔德银行去年突然宣布,要逐渐退出其家族创办和把持多年的黄金交易业务,这也是杨星联系盟友迅速拿下国际黄金定价委员会席位的一个主要原因。世界黄金反垄断委员会就怀疑很可能这家百年老店察觉了国际黄金交易中有地方不对,担心会被什么大丑闻引火烧身,这才主动退出。把以上这些消息联系到一起,很难让人相信这其中没有一点猫腻。
而鲁比尼就综合这些消息后猜测,美国政府在上世纪末,无论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来了个偷天换日,许多国家存放在美国的金砖拿出来偷偷卖掉,再将一大批钨坯经过镀金处理后放进了自家保险库中,这就意味着如今国际黄金市场上有一批估计总价值高达6000亿美元之巨的金砖在流通!
如果说鲁比尼猜测各国黄金储备中充斥这大量假金砖的怀疑还有点耸人听闻的意思,那接下来保罗.克鲁格曼对美国地产次贷危机的预测就不由人不重视了。之前杨星在剥离出售星富投资的资产时,重点就是将和美国次贷债券的沾边的金融衍生品全部处理,还彻底关闭了从事高风险证券投资的部门。
因为尽管他之前曾三令五申要求集团远离类似业务,但鉴于当今国际金融中资产证券化越发壮大的趋势,星富投资作为一家主营投资的企业,还是吃进了不少类似的证券,而杨星醒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扭转星富投资的主营业务,从投资改为传统银行业务,同时查清手中证券规模,不惜搭配股份一同出售,也要极力提高核心业务安全性,并严令旗下投资顾问们暂停类似业务。
而克鲁格曼在现场毫无顾忌的指出,美国次贷推出的本意是想让以前不能获得贷款资格的中下层贫民购房,但由于这几年美联储连降利率,导致住房抵押贷款轻松获得,市场持续繁荣,特别是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弥漫着一股只涨不跌的狂热情绪,诱使大量更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市场陷入了房价只会持续上涨的神话中,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
而为了减低风险,贷款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都想尽办法把这些风险极高的贷款打包成各类证券,经过评级公司优质评级后,堂而皇之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出售,而许多养老、医保、主权基金这样的投资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蕴藏的风险,高价购买了这些比垃圾债券还危险的证券,现在市场一片红火还好说,一旦地产市场出现波动,难保不变成一场更大的“庞氏骗局”的噩梦!
其实最近已经有了苗头,美联储开始调整之前几年连续降低贷款利率的作法,想为有些过热的经济降温,但随着利率上调,本来火热的住房市场已开始降温,美国有好几个州房价最近已经开始下跌。而房贷利息上升,还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就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开始出现违约现象,对银行贷款收回造成很大压力。
而之前房市火爆时,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有风险的次级信用借款人,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房屋来还,拍卖出售后还能确保收回贷款。但因为房价开始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即使出售抵押房屋,但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足弥补放出去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贷款额本身都无法弥补,这就意味着银行的房产贷款出现了亏损。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问题还好办,但由于分期付款利息上升,加上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很快有大量无法还贷的借款人出现。而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出高价,亏损更多,这些房屋就成了压在银行手里的”有毒资产”。而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发动机,银行为保住自己弥补亏损,就选择惜贷和停贷。而生产企业从银行借不到钱,或被银行催债,无力经营而倒闭,进而会引发了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危机,这就是“次贷危机”一词的由来。
克鲁格曼这番预言随着节目播出吓倒了不少观众,尽管主流经济学者赶紧消毒,斥其为哗众取宠,杞人忧天,可疑虑的种子一播下就开始生根发芽,对西方经济体系的质疑声尘嚣日上。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杨星就对着心腹人士解释过“要想打通外国佬,就要打在它的痛脚上,那就是金融业,而西方金融业的基础就是一个词——信用。历次西方经济危机,一开始遇到的问题都不大,往往是某些问题最终导致市场的大灾难。许多传言经过放大和传播,往往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我这回要复仇,首先就是要让民众质疑政府的领导能力,对市场产生怀疑,等投资者开始担心自己的投资,银行捏着自己的钱袋不肯放贷时吗,我的计划就有了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