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人。
“虞年共三百七十三,朝迭八十又二代,始祖孝武帝陆璟,亡君孝恭帝。”
大虞国运三百七十三年,孝武帝原是镇北将军,手握重兵,遭到前朝顺光帝忌惮,欲夺起兵权。镇北将军在北疆黄袍加身,臣下拥立其为大虞开国皇帝。镇北军一路南下,直捣黄龙,直取顺光帝人头。从此吞并整个北陈,所有疆域皆归于大虞。
萧明赫自知时势造英雄,若孝武帝不遭到忌惮,他便不会起兵反叛,百年历史将被更迭。孝武帝若是不起兵反叛,那么死的可不止他一人,还有他身后千万的镇北军。
一支强劲的军队,向来只听令于将领,那是他们唯一的将领。孝武帝若是交出兵权,他就必须死,镇北军即便不被坑杀,日后只怕是再无用武之地。
萧明赫的晋北军便是只听命于萧明赫一人,就算是其他人拿着虎符来号令他们,他们决计是不会听从。
晋北军随着萧明赫出生入死,浴血沙场,是他的亲军。晋北军里大多都是平民百姓,少有富家子弟,他们骁勇善战,曾经萧明赫仅带领三千精兵,便能火烧匈奴粮草。
晋北军又多次出征平叛,皆是大胜归来,为萧明赫在朝堂上站位脚跟添了几分助力。
萧明赫弱冠之年摄政,其余几王皆是心不甘情不愿,明里暗里反叛多次。萧明赫的晋北军便为整个天启平定了数次叛乱,几位王爷届无敌抵抗晋北军的骁勇,只好臣服于皇室,臣服于萧明赫。
萧明赫低眸,他不是孝武帝,不会起兵反叛。但若是有人敢拿剑直指他心口,他只好像孝武帝那样,文人法子解决不了,那只能用武力来解决这一切祸端。
战火绵延,民不聊生,不是他所期待的场面。
他要的是,天启国祚绵长,万载千秋。
萧明赫翻开新的一页,那是他之前所调查的贺将军。书页上还绘着清霜的模样,只是在纸上,却能让人觉得此剑凛凛发威,如同他曾经的主人贺将军。
窗外的日头不再高高悬挂,蝉鸣声却不曾消退。
萧明赫看书极快,一本书即将看完。
已经到了大虞最后的一个皇帝孝恭帝,还有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侯爷。
孝恭帝陆奕启,年二十三继位,在位仅七年便亡了国。
孝恭帝还是王爷之时,与靖安侯世子乃是缟纻之交。靖安侯世子袭爵,陆奕启称帝,两人互为助力。
靖安侯骁勇善战,清廉正直,是大虞的常胜将军,是孝恭帝的左膀右臂。
昌安二年九月,孝恭帝立英国公嫡女高蓁为后,靖安侯迎娶商贾之女。
昌安四年六月,靖安侯起兵意图反叛,于青州就地诛杀。
昌安四年八月,孝恭帝性情大变,不理朝政。宠信小人,残杀忠臣。
昌安七年六月,战火四起,诸王叛乱。
昌安七年十月,中都失守,孝恭帝自戕于太阿殿。
萧明赫剑眉微蹙,为何此书中人人皆有有名有姓,唯独靖安侯与其妻无名无姓。
不该是撰书之人遗漏,倒像是他刻意为之。
萧明赫尽力回想,他的脑海里不曾有过任何关于靖安侯的事迹,更别提靖安侯夫人。
书上所写的靖安侯贤良方正,却不想落得如此下场。
萧明赫却觉得,起兵反叛不会是那位靖安侯会做的事。他与孝恭帝情同手足,只怕是靖安侯手里的兵权遭来孝恭帝的忌惮,恐其拥兵自固,如同开国皇帝那般黄袍加身,危其皇权。
萧明赫眼前仿佛涌现那硝烟四起的战场,少年将军身穿银色铠甲披风被战场上的风吹的猎猎作响,他的身后是万千雄兵。战鼓鸣,烽烟起,群雄争,将士们浴血奋战。
他本该功勋加身,享举国尊崇,可兄弟情终究比不过皇权的诱惑。
伴君如伴虎,靖安侯该是知道的。
身前的将军反叛,牵连身后数个家族,上百的百姓。靖安侯所庇护的人,只怕落的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是不除去将军的那些家人以及跟随者,谁又能知道他们何时又捧出这么个将军呢?
历代君王绝不会容忍有人危及到自己的江山。一朝将军声望越高,招来的忌惮和嫉妒只会是越来越多。直至临点,一朝爆发,群臣便会揪着将军的错处,除之而后快。不仅皇帝能从将军手中夺回兵权,群臣也能分食将军手中的权利。
可靖安侯死后两月,孝恭帝性情大变,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切不由得知,史书皆是由后人撰写,萧明赫无法得知著书之人为何不讲靖安侯之名记下。
寥寥几笔,写尽一个朝代的更迭,更是写尽了一代人的生死归属。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