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着令灾区各州县,但有聚众械斗事发,知县迅即处置,不得拖延迟误,以免酿成民变。”
“其三,户部会同海事部,对关内各县的粮市紧急管辖,限定每日粮价及交易量,海外及塞外粮商许进不许出,严禁将关内大市的粮谷运出国境!”
“臣等附议。”不少大臣异口同声道。
又有大臣借机提出黄河改道之事,言道“国难与河患同作,就黄河决堤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臣建议重新改道山东!”
“阎大人,您做过江南总河大臣,懂得治河,您来说说,黄河应不应该改道?”
众人将目光投向刑部尚书阎应元身上,崇祯十四年时,这位老兄就深得少年时期的天武皇帝新任,破格提拔为总河大臣,治理太湖水系,至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阎应元跟过朱大典,干过知州,当过巡抚,有在朝中当了七八年的刑部尚书,有着二十年的官场经验,今天这事,我也看明白了,不愿掺和。
此时有人点名让他说话,阎应元见主题已偏,涉及到治河,于是站出来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有史以来的数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达千次,较大改道有二十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提到治河,阎应元侃侃而谈,又是列数据又是谈地形的,最后言道“臣发现,黄河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水沙严重失调,堆积的泥沙形成黄河两岸南高北低的地形,这是黄河决口的根本原因,北决也是必然的!”
接着,阎应元又提到了大明洪武、正统、景泰、弘治、嘉靖年间,黄河河患以及河道变迁的情况,
黄河改道,最近一次是在嘉靖年间的黄河夺淮入海,至天武朝已维持了一百二十年之久。
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阎应元建议改道山东,就按照这次黄河决口的路线,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阎应元的提议,显然是要结束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重新搞一条河道。
“阎大人言之有理,臣等附议。”众大臣们又是异口同声。
“臣有异议!”
眼看太子动容,杨士聪憋不住了,这他妈的早就跑题了,太子也被带偏了!
这次朝会看似是商议国事,实则是大明朝堂上的两股势力在暗中比划,针对的人就是太子!
就这么点粮食,需要作出抉择的人,只能是太子朱和陛!
太子如果先拿来救灾,就是不管前线的君父,给爹留下个坏印象,说不定事后被不法之人定上有意篡位的罪名。
如果太子将粮食运往前线支援君父,灾民被饿的闹事,他这个监国太子名声就臭了,士子们也会指责他不是个仁君,可谓是民心尽失。
而且日后皇帝说不定也会责怪,监国不力,致使民怨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