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新疆“既无事时,岁需兵费尚以百万计,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为不值”——即是说,新疆就收了回来,也是个赔钱货——“漏卮”,维持新疆的花费,远远大于能够从新疆得到的好处。
非只如此,在“内有非我族类,外有强邻窥伺”的情况下,“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因此,何苦“出塞万里,靡耗无数”?
况且,“新疆非我腹心,失之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因此,“可否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
另外,“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核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国家兴作、洋务海军,岂非善之又善?”
持以上论点的人,不见得都真心认为“新疆万里穷荒,得之何益于事”,但是,他们几乎每一个都认为,新疆太远了,这一仗难打!
高宗平准、平回,花了多大的气力?那还是大清最鼎盛的时候!而且,实话实说,平准、平回,最后收功,多少也有一点儿运气的成分,个中曲折反复,官军吃了不止一次的大亏,甚至有差一点儿就全军覆没的时候!
乾隆朝家底儿厚,经得起折腾,周围也没有真正敢浑水摸鱼的;现在可不一样,国家刚刚恢复元气,还不好和乾隆盛世比,放眼周边,更加是强邻环伺——尤其是那个俄罗斯,狼子野心,非止一日了!
一句话:输不起。
还有,姑且不论输赢,单是战事迁延,就受不了了——新疆遥远苦寒,万里转输,军费多少倍于内地?时间一长,国家财政,必然吃不住劲儿;同时,也必然给俄罗斯之流以干涉的藉口。
可是,不好明着对西征大军的战力、后勤表示怀疑——西征大军的主力,是轩军展东禄部;后勤,更是由轩亲王亲自提调,于是,只好拼命贬低新疆的战略价值,希望朝廷可以因此而三思后行。
认为“这一仗难打”的人,不止于国内,国际上,对中国政府收复新疆持悲观态度的,亦为数不少,其中之最“悲观”者,要数俄罗斯人。莫斯科朝野上下,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收复新疆的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这是俄罗斯在暗地里积极支持阿古柏的最重要的原因。
谁能够想得到,不过一年时间,偌大一个新疆,就干净利落的拿了下来了呢?
国内,原本的疑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倒的歌功颂德;国际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再认识”正在发酵——这个,暂且容后再表。
总之,轩亲王的声望,如日中天。
以上谓之“火候”。
机会呢?
自然是指黄翼升、张平安勾连李世忠余孽,有不逞之图。
虽然,关卓凡对曾国藩说,“‘四大金刚’供出来张平安的名字后,我就打电报给赵竹生,这个案子,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下去了”,但事实上,这个案子,台面上由两淮盐政衙门出面,实际上却是军调处主办的,说是“不要再查下去了”,可是,该掌握的证据,一样没少,什么也没耽误,唯一的区别,不过在于这些证据,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以及什么时候拿出来?
一句话,“引而不发”罢了。
这一层,曾国藩自己,未必就不是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