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甜瓜白’,因为,提取的抗生素类型,还是青霉素。
这是戴三春根据气味判断的。
朱塬对此倒也知道,青霉素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
深入研究,戴三春判断,这可能是因为‘甜瓜青’中的青霉素含量比其他菌种高的缘故。
朱塬很赞成。
毕竟,只是按照常识推断,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抗生素,目前状态下,起效原因,关键都该是浓度,而不是类型。因为这年代还没有耐药性的说法,只要是抗生素,只要找到合适的细菌目标,应该都会起效。
同样的青霉素,强效和弱效,区别……只能是浓度。
然后,是‘临床’。
回到金陵这才一个多月时间,戴三春就亲自上手了12个病例。
朱塬看到这里,嘴角都有些抽。
没有动物实验,没有其他各种测试,直接往人身上用,这种事,若放在几百年后,戴某人怕是要牢底坐穿。
不过吧……
时代不同,现实有现实的情况。
权宜,权宜!
朱塬相信戴三春不会乱来。不过,之后还是要提一提,最好从动物实验开始。
小白鼠……
嗯。
记得不是天然品种,而是得了白化病的老鼠专门培育出来。
朱塬不知道其中道理,不过,后来既然普遍使用,肯定有道理在其中。
可以悬赏寻找。
短时间内找不到的话,白兔之类也是不错的选择。
再回到戴某人的临床。
笔记上记载的12个病例,其中3个‘病危’类型,治好了一个,另外9个,都还不算太严重,不过也普遍呈现发热感染状态,治好了8个。
其中还是重点提及了‘甜瓜青’,戴三春本来平稳的叙述里带着惋惜,因为月初才发现,那病危的三个都没能遇上,不然,或也能全部救起。
这部分,朱塬没看出什么突破。
这也是戴三春谨慎的缘故,朱塬当初对蒲仲亨怎么做的,戴三春现在依旧怎么做,没有随意‘创新’。这一细节也看出,戴三春虽然直接往人身上用,但也只是时代局限缘故,医德没得说。
最后,是‘提取’。
朱塬之前给出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大致确认,抗生素大概率是有机物,区别方式,好像是含碳元素,而宏观上,大致就是……能够燃烧。
还有,相比无机物,有机物通常不太稳定。
比如蛋白质,遇冷遇热遇酸遇碱,都可能变质。
这也是朱塬最初怀疑青霉素可能是蛋白质的原因,不过,后来斟酌,又否定了这个念头。
主要是想到了胰岛素。
胰岛素是蛋白质,于是,这种物质作为药用,只能注射,无法口服。因为蛋白质进入消化道,是会被分解的。
对比起来,青霉素能口服。
戴三春首先就通过各种试验证明了青霉素与蛋白质类似的脆弱性。
新鲜采摘的霉菌,100度热水熬煮一刻钟,直接失效,30度左右的暖房温室内,放置一天,也基本失效。随后,又用了澹盐水、醋酸水、石灰水、白矾水等等溶液进行测试。
其中依旧包括不同气温等外部条件。
当下的温度计虽然没那么精确,但已经可以做出大概的刻度。
得出的一个结果是,青霉素在接近零度环境并且处于浓度很澹的醋酸溶液中,保存时间最长,三天之后,置入培养皿中,依旧能对细菌繁殖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回到提取。
当前问题就卡在这里。
朱塬给出的理念,用不同的溶剂来搞,纯水、酸水、碱水、酒精、菜油甚至猪油等等,能找到的,都尝试一下,另外,还有根据曾经记忆能搜罗出来的过滤、吸附、离心等等手法。
戴三春一一试过。
比较好的一个结果,就是之前所说的低温醋酸溶液,但……根本不算提取。
因为,得到了溶液,再之后呢?
朱塬给出的另外一个目标,是要得到固态的青霉素物质。
这一环节,第一想到的是加热蒸干?
然后,倒是有东西残留,受热失效的那种。
或者也有其他方式。
比如静置晾干,问题是,这么做,时间一长,哪怕是保存效果最好的低温醋酸溶液,也是不等水分自然蒸发后青霉素干燥析出,就已经失效。
这成了一个结。
加热,会失效,不加热,时间长了,也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