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淮不清楚这调查问卷背后意味着甚么,但,既然是朱塬送来,就得打起一万分的精神。
总要合了上官心意才是。
……
明州。
最近刚刚下水了一次性三艘500料的轮船。
相比之前还是人力驱动的200料轮船,这次的500料新式轮船,采用畜力驱动,两只直径都达到三丈的大型桨轮,每一个都是由船舱内的三头温驯壮牛提供动力,再加上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借风帆地从定海到舟山北港,70里路程,只用了一个时辰又一刻钟不到,相当于一个时辰行驶超过60里。
对比营海使小大人当初测试的200料轮船,这次不仅体量大了一倍多,每个时辰的速度也更快了10里。
可以简单推算,若是这轮船的桨轮‘耐久’足够,内里再有牲口可以不间断更换运作,每个时辰70里,即使从明州到直沽,3000里海路,也只需要42个时辰。
这只是三天半的时间而已。
三天半啊!
不过,大家也都明白,这还是过于想当然的一个计算。
不同于近海,远海的环境太过复杂,有飓风,有洋流,还有畜力本身,万一牛在船舱里发了疯,简直灾难。
另外,桨轮的耐久,三天半倒是能撑的了,可……远远也无法与一艘能够平稳用上三五年的帆船相比。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个,成本。
建造一艘500料的轮船,耗费相当于同等体量帆船的三倍多。如果要更大,1000料那种,因为难度加大,同等体量成本还要更高。
寿命短,费用高,实在是不划算。
总之,暂时还是只能小规模用于海捕和海巡。
朱塬走后依旧被当做营海司衙署来用的大宅内,刘琏和姚封正商议着这件事,驿传那边送来了一叠调查问卷。
关于《大明月刊。
两人顿时也都提起了精神。
这本所谓的‘杂志’,这些日子,在明州这边,也可谓沸沸扬扬。
刘琏本就想说道一番了,只是因为‘总编’是自己曾经的上司,不好开口,现在……既然你都送到了我手边,没说的,先给个8分。
剩下两分,都扣在那不务正业的两篇话本上。
还有,那《朱氏创业纪略……算了,这个……留点口德。但自己肯定不会列为最喜欢。
刘琏当场在明远堂会议桌旁开写,姚封却没打算落笔,只是喊了人,吩咐把多余的几份发给信件上指定的各色人等,比如正在外海指挥冬捕的方礼。
……
泉州。
另外一位营海副使胡惟庸这段时间却有些无心做事,还好几次忍不住大罪了一场。
自从朝廷改制十部的消息传来,胡惟庸就满是懊丧,觉得自己太亏,若是坚持着留在京师,即使多坐几个月太常寺卿的冷板凳,或许当下……就是正二品的十部尚书了。
再说京师。
左相那条门路已经断掉,那位少年平章,上次派人送礼,却也只收了一些不干痛痒的书画,换回一句‘好好做事’。
这‘好好做事’,后面不该还有些甚么吗?
可仔细问了家仆胡大,后面……甚么都没有。
这让胡惟庸感觉自己的前途实在渺茫。
收到问卷调查,内心里不以为然,却还是要打起精神。
十分。
这是定然的。
最喜欢的文章,肯定要是那《朱氏创业纪略了。
最讨厌的文章……
没有。
怎可能有,当然是都喜欢。
……
广州。
如同明州一样,广州府的营海分司并未设置在府城番禺,而是珠江出海口零丁洋畔的宝安县。
零丁洋,正是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那个。
宝安县,之前属于东莞县,不过,早在东晋,宝安就一度设县,后来几度王朝更迭,或裁撤或重立,这次……为了配合广东营海分司的设立,再次划县,治域除了东莞南部珠江口以东部分,还包括外海大奚山在内的诸多岛屿。
广东营海分司、广州市舶司和广州卫三大衙门,当下都设在连城墙都还没有的宝安县城。
如同另外两个营海分司一样,广州营海分司的海捕相关目前也在筹备当中,主要也是针对明年的春季渔汛。
除了这些,广东营海分司副使吴良和广州卫指挥同知张秉彝一起上报朝廷批准后,两大衙门还展开合作,计划在这个其实一点不冷的冬天修建长达三十里的宝安海塘,这样可以确保宝安沿岸数万亩良田不再受到潮水侵扰。
朝廷自然答应。
白天里在海塘工地上待了一天,傍晚时分,吴良没有回城,而是又挤着时间赶去了位于城北的试验田,这边本是靠近山脚的一片荒瘠,担心被收税,之前已经许久无人耕种。
金陵让人送来了鸟粪和硝石,还有少年平章的一份试验田执行方案,虽然心存疑惑,特别是那硝石,如何能当得了肥料?
不过,吴良还是认真执行。
这边开辟出的100亩田地,分成了10份,分别或者不下肥料,或者下一种,或者下两种,或者分量各有不同。
现在,10月底插下的秧苗,暮色中,长势区别也是肉眼可见。
就说那同时施了两种肥料的几块,秧苗不但粗壮挺拔,叶色甚至都给人一种青到发黑的感觉。
对比没施肥的秧苗,一片枯黄。
而且,最近消息都已经逐渐传开,吴良到来时,即使已经快要天黑,还是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观察打探,攀谈几句,甚至还有一个专门从雷州赶来的乡绅,那可是千里之外了。
乡绅显然已经打探够多,直接对吴良表示,希望能花钱买几船肥料回去。
吴良只能拒绝。
哪有呵?!
不过,亲眼看到了效果,吴良也已经开始让人在广东外海寻找鸟粪岛。
摸黑回到居处,吃罢饭,吴良来到书房,开始写今日的工作日志。
这是在明州时少年平章交代他们,还说三五日写一篇也可。不过,吴良却是坚持每天都写,也偶尔会将其中一些送去给金陵,不是为了邀功,只是其中见闻建议,希望自家主公能知晓。
刚落笔没多久,老仆进门,送上驿传刚分拣出来的一份调查问卷。
浏览一遍,吴良又转向了那本同样被他翻了许多遍的《大明月刊,不免再次从书架上找出,翻开,从头阅读,当再一遍翻完,不知不觉,已是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