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于公很晚才回到家里,今天一天,他被很多官员吵得头疼。
这些人有事没事都过来说几句,不是说些无关紧要的事,就是直接询问,搞得于公今天发了好几次脾气。
但是,能在自己面前出现的,不是一直拥戴自己的亲信,就是关系密切的友人,至少也是分量比较重的朝臣,自己还真不能不管不顾的,这一天下来,身心疲惫。
因为今天留在内殿里的朝臣很多,虽然只有几个靠在前面,但是圣上的话,后面还是能听到的。
他也就没有再去追问关于监国位置的安排,刚刚跪在他边上的徐芳好像也想说话来着,应该也是想到什么,没有问出来。
来打听情况的众人,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这个时候还不确定监国人选,让下面的朝臣心里不安,万一站错队,后果不敢想啊。
于公自己真没想这么多,经历过三朝了,圣上知道自己从不参合这些事,他更关注的是整个大夏,效忠的是皇权,谁上位他为谁办事。
再说自己的年纪眼看着就奔黄土了,再拼一把也就能帮着新皇稳定一下朝局,现在大夏太难了,自己的心血再想稳步的推行已经不可能了。
京城里还有一人也烦,于公是被人吵得烦,他是不知道怎么办,急的!
王时王大人今天仅仅见了几个人,只是大概了解了一点,目前很多情况不明,但是有几个确切消息是明朗的,最关键的是齐王月底前就封。
他不明白一点,圣上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不指定监国人选,他还有的选吗!?
齐王就封了,蜀王在属地还在忙着善后,吴王眼看着最后一口气就没了,满打满算就是两个人选。
要是想立淮王,还搞这么多弯弯绕绕干嘛,直接成年后立太子就好了。
淮王这十几年,几乎都是在边关度过的,朝堂里的事很少过问,很多大臣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再看楚王,从小就在宫里请名师指导,稍微大点,也能在大殿里听政,这难道不是有意培养吗?
楚王自小就聪明,学东西也快,又有很强的领悟力,很多政务他听完了不但很快想清楚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还能更全面地从多角度去思考,也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所以有很多朝臣对楚王很赞赏,觉得楚王在某些方面优势很明显。
当然,楚王还年轻,难免遇事有些急躁,特别是对于朝堂关注的事情上面急于表现,让人感觉还不成熟。
这个时候,他是不方便去找楚王的,从目前来看,楚王算是乐观的,至少没有下旨让他也去就封,现在能留在宫里就是最有利的。
不但是他们两位,京城内夜不成眠的大有人在,魏国公也是。
就凭魏国公府在朝中超然的地位,他只要按照圣上吩咐做事就好,根本不存在站队之说。
但是现在有点尴尬了,长子现在边军淮王麾下,如果是平常,最多就是出去锻炼一下,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可是在这关键时期,意思完全变样了,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特意安排的,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已经做了选择。
其他人无所谓了,圣上也应该不会这样想,可是还有好几位皇子在盯着呢,现在情况不明,不宜下注。
当然对魏国公府来说,总会有个位置在,只是自家那个楞小子确实年轻了一点,从小就很钦佩能征惯战的淮王,按说也能理解,这样做没大错,可是万一呢!!
一个国公府,自家家里已经有了两个郡主,寻常王爷也就如此了吧。
几代人下来已经到了魏国公府最风光的时候,可是盛极必衰道理他怎么不明白,历朝历代就没有听说哪家能长盛不衰的。
河东裴家,河西王家,号称是千年世家,现在你看看,还有人吗?
大儿子娶了陈国公家女儿,二儿子他本来就想好了,找个比较一般的富家女就行。
文臣家他根本没想过,再找个武将世家更麻烦。
就是家里女儿要委屈了,本来宫里一直想着进宫匹配皇子,再不济也要是个清闲王爷家。
现在看来不行了,不能在朝中结亲,清贵,清贵,既然没有贵,那就清好了,再想想圣上的话,心里倒是能接受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