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略懂”
背诵过出师表,过秦论,劝学……等等,如此说来,说是略懂不过分吧。某人自我感觉良好。
老者眉头一挑,淡笑道:“那不知小友如何看待这个“民”字?”
虽然眼前这个年轻人并非常人,但说到如今显学经典,那他可以算是一派宗师。听李修缘那“略懂”语气,可不像是略懂,老者不由起了一分考校之心。
老城隍生前是个读书人,从他那了解到,这个世界世俗层面也曾经历过类似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最终依旧是儒家脱颖而出,有孔子,孟子,荀子。但之后可没有朱熹,诸葛亮等先贤。
各位先贤,对不起了,我要做文抄公了!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开口就是老经典。
“民为水,君为舟……”老者嘴里重复,越琢磨越加感觉这句话道尽了君民关系,眼神明亮如星辰,大喜道:“好一个舟水之论!先生请继续。”
“国之固在于民,民富则国富,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国岂有独贫之理哉……”
“善!”孟平一声大喝,连连抚手,激动说道:“想不到小友虽年纪轻轻,但对于民事竟有如此了解。”
“如此良才美玉,可惜,可惜啊!”
李修缘被盯的头皮直发麻,拢了拢衣服。
一个老头子用狂热的眼神盯着他,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会感到发怵。
“老先生,您没事吧?”
孟平此时也感到自己有些失态,缓了缓心神,长叹道:“如此文才,着实太令老夫欣喜。喜不自胜啊!”
见老者对一篇民论如此激动,李修缘很是诧异。难道,博学大儒,孟平,孟平!
忽然他想起了老城隍给他的《庆历》上似乎提到了这个名字,隐隐记载着……
“莫非老先生就是当今庆康帝的帝师?”李修缘略带疑问语气。
“呵呵,前朝往事,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此时就只有一个混吃等死的糟老头子罢了。”
孟平如邻家老人,笑呵呵答道。仿佛帝师不过鸡毛蒜皮的小事。若是这个身份被人知晓,恐怕这安陵县瞬间就热闹了,有钱的,有权的都会过来走动。
孟平算是三朝元老了,庆康帝之父庆隆帝早逝,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而孟平便位列其中之首。辅佐当时还年幼的庆康帝度过了艰难时间。
庆康帝亲政之后,丝毫不留恋权力,顺利交接之后上呈告老还乡。从此便无人知晓这位三朝元老的踪迹。没想到竟来到了如此偏远之地。在《庆历》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名垂青史莫不如是。
“老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不过虚名而已。百年后依旧不过黄土一堆。”
“老先生豁达,我不能及也。”李修缘谦虚开口。
一番详谈,老者越发觉得李修缘简直是事事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论问及哪种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问及国家治理,那一番理论让他惊为天人。粮食种植也能侃侃谈,让老人简直视李修缘为知己,恨不得早见他几十年。
“老先生慢走,可常来小叙。”
“一定,小友不必多送。”
望着高高挂起的太阳,早已日上三竿。得,不用吃早饭了,直接吃午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