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面对这项结论多次进行重复验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最终确定,通过特殊的手段制造出来的纳米材料,在对抗核辐射上,比常规材料更具有优势。
而正是这项意外的发现,最终让他完善了‘原子循环’技术,研发出了不同的对抗材料,并找到了一种可以将废弃核料重新利用技术。
可以说,纳米材料累积离位损伤--晶界间隙加载与晶界辐照效应,才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的真正核心。
本来他是准备在材料实验的过程中让其他研究员自己去发现的,没想到这现在就有人敏锐的注意到了这方面的东西。
这让他挺感兴趣的,心底也记下了这个提问研究员的名字,准备后续重点培养一下。
对于这名研究员而言,这就是机遇。
或许这一批八个人中,也有其他人同样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机遇也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将问题埋在心底,除了困扰自己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价值。
但提出来,有时候不仅能获得答桉,还能获得欣赏。
九月的最后一天,就在徐川的讲解中过去了。
十月黄金周,徐川给核能研发团队的科研人员放了个假,一方面是国庆,常规也会放假,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好好消化一下他前两天讲解的各种知识。
至于他自己,则回到了金陵。
核能研发团队那边放假,川海材料实验室这边可不放假,十一黄金周处于加班的状态。
没办法,他的时间很紧。
多线开工注定了他没什么时间休息。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锂电池电解液材料和人工sei薄膜的研发已经进入了正规。
徐川收集了一下这些天的工作内容看了下后,也一道加入了实验中。
他加入的是人工sei薄膜的研发。
相比较电解液,人工sei薄膜才是重点。
它是用于解决锂电池中最大,最困难的‘锂枝晶’问题的。
在锂电池行业中,锂枝晶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性、稳定性、电磁容量的根本问题。
它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还原时形成的树枝状金属锂,一般出现在电池的负极。
锂枝晶的生长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电极和电解液界面的不稳定,破坏生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甚至还会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短接,造成电池的热失控引发燃烧爆炸。
而且锂枝晶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消耗电解液并导致金属锂的不可逆沉积,形成死锂造成低库伦效率。
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电池用久了,电量就会逐渐的降低。
这一点在手机上体现尤为明显。
新买的手机电池能支持运行一天,但一年或者两年后,电池就只能支撑半天的运行时间甚至更短。
而人工sei薄膜,就是解决锂枝晶问题的方法之一。
它能阻止锂离子聚集在负极,让其无法形成锂枝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就可以更换成电容量更高的锂金属。
不说解决了锂枝晶后,锂电池的电池容量能提多少倍,就是仅仅提升一倍,都能让整个世界疯狂。
如果将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倍,则意味着在不改变外形、不增加负荷、不牺牲舒适度的情况下,将各种电器的续航翻倍。
手机电脑待机时间延长一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翻一番
这样诱人的前景,手机供应商和电动汽车产商会彻底疯狂的。
至于电解液,那是徐川留给下一代锂电池使用的。
在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后,目前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就能升级为锂金属电池,而在锂金属电池后,还有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一代接一代的不断推陈出新,足够他完整的把控住锂电池这个庞大的市场了。
国庆节,徐川在川海实验室中帮助负责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的于振提升研发进度,每天晚上都会忙碌到九十点才停下。
当然,加班肯定是有加班工资的,他不是那种黑心资本家,做不出无偿加班的事情。
除了3+2的五倍加班工资外,徐川还答应了补偿假期。
只要相关的研发项目完成,对应的人员就可以带薪休假,加班了多少天,就补多少天。
这样的福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比徐川还能熬。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电解液材料的研发,还是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进度都相当快。
在有详细的理论基础上,在徐川的带领下,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将第一代人工sei薄膜需要的合成材料小批量的制造出来了。
深夜,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徐川忙完手中的最后一项工作,将实验器材整理了一下后,摘下了口罩和护目镜,朝着房间中忙碌的其他人开口道:
“今天的工作就先到这里了,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就要开始正式进入人工sei薄膜的合成工作”
他话还没说完,实验室的大门就被人急匆匆的推开了。
徐川扭头看去,闯进来的人让他有些意外,来人居然是南大的校长刘高峻和他的导师陈正平。
看到徐川,两人眼前一亮,迅速走了过来,喘息着异口同声道:“你小子没睡怎么电话都打不通!”
看着急匆匆闯进来的两人,徐川疑惑的看向两人,问道:“我这边在做实验,手机开了屏蔽模式,没怎么留意,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听到这个回答,陈正平激动道:“你获奖了知道吗!获奖电话都打到学校这边来了!”
一旁,刘高峻迅速补充道:“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