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最后一段改正,不是太尉附和,是谏议大夫附和)
就在众人陷入沉思的时候,靠窗一位花白头发、五十开外的男子轻笑一声,毫不掩饰心中的不屑。
刚才发言的那位姜大夫眉头一皱,道“右丞相董大人,莫非您有不同高见?”
“高见?我笑你们天真!朝纲败坏如何?权倾朝野又如何?帝谟上师靠的是实力,靠的是无所不能的神通。我等与之作对,无非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罢了!”
他这一说,无疑向众人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与国师作对,就要做好牺牲身家性命的打算。
“你……”姜大夫急眼了,针锋相对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身为朝臣,怎可以弃国之危难于不顾?难道只要明哲保身,就可以高枕无忧?”
左丞相冯大人附和道“不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下民怨四起,士兵倒戈。若国之不存,你我这些元老莫非还能置身事外?”
右丞相董大人冷笑道“幼稚!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与乡蛮蠢汉何异?你们要死,可别连累老夫!”
统领诸路军马的蒋太尉附和道“右丞相大人所言极是。若无实力,便是逞匹夫之勇。本官虽统军数十万,但在国师眼中,也不过土鸡瓦狗尔尔。”
众人一听全都陷入了沉默,就连武官都这么说,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又能做什么?朝中众位大臣平日都是平民百姓举头仰望的存在,此刻却各怀戚戚,面面相觑。
这时,一个声音从角落响起“下官不这么认为。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固然不妥,但若尚未尝试,又孰知可为或不可为?”
这次说话的是站在门边的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此间元老众多,以他的资历和身份,确实只能在边角站着。本来他在这里是插不上话的,因为实在听不下去,这才出言反驳。
他的老师奉常大人听了这话也只能在一旁干笑,心中则替他捏了把汗敢顶撞右丞相大人,你这胆子还真不小哇!
那董丞相不以为然的嘬了一口茶,幽幽的道“一个小小的乐府令,不去排演宫廷礼乐,在这里瞎凑什么热闹?”
那名被称为乐府令的年轻人不卑不亢的道“宫廷礼乐固然重要,又怎及得上国之根本?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本,可眼下我大吴百姓饥不裹腹,苦不堪言,各地都有民变。长此下去,不需外敌入侵,不用妖人夺权,我大吴也是岌岌可危。”
说罢朝天一揖,道“腊梅虽娇,仍有铮铮傲骨,不畏严寒。下官虽人微言轻,亦存忠义廉耻,知舍生取义。”
右丞相董大人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指着他道“小子,你……你竟敢含沙射影,骂老夫不知廉耻!”
“不敢。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若做事的勇气也拿不出,右丞相大人此番前来又有何益?大人既然肯来,想必也是一腔拳拳报国之心,同仇敌忾,只是迫于妖人霪威,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罢了,不知在下说得可对?”
如此一问,更令董丞相无言以对。你要说不对,那岂不是变相承认你今天就是来搅局的?你要说对,又岂不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言,前面说的那些都是放屁?是以他气得怔怔的说不出话来,只能铁青着脸。
这时,有击掌之声从门外传来,令众人都是心中一懔。门外层层把守,怎么还会有人堂而皇之的在门外偷听?
“说得好!”
大门推开,紧接着一个头戴锦冠,衣着华贵的年轻人悠悠走了进来。与他一同进来的还有一名少年公子打扮的陌生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