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太史子义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话分两头。按下陈龙日夜兼程赶往黄县不表,单表一表渤海边的东莱郡黄县县城。
黄县历史悠久,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是整个青州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黄县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又是徐福率船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故沿革下来有一个不算小海港,而且和辽东太守公孙度之间有比较固定的航线,海上的捕鱼业也相当发达。
在孔北海的德政之下,黄县虽历经黄巾之乱,仍算物阜民丰,很快从沧桑变幻中恢复过来,而且青州作为孔夫子的老家,圣贤教育自然也十分发达。黄县曾先后涌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滑稽擅辩著称,讽柬齐威王建立霸业的淳于髡;秦代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和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中、日、韩友好先河的著名方士徐福;三国时代英勇善战的东吴名将太史慈。当然,后来的朝代也是人才辈出,如明朝开国元勋越国公胡大海,为官清正的尚书王时中,内阁首辅范复粹,著名国画家姜隐;清代掌管文衡多年的礼部尚书贾桢;参加国史编修的翰林院士王守训;民国初期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和古文学家丁佛言等一批历史名人,真可谓人杰地灵。
此刻,冬末春初的黄县市中心,正在举办一场热闹的庙会。中心广场上聚满了围观人群。场中央正在举行一个大型的旱船舞,一条条旱船比肩接踵,一个个身穿盛装的演员面带微笑,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叫卖声此起彼伏,小贩们在人群中穿梭往来,有卖大糖葫芦的,有卖嘎嘎作响的小风车的,有卖捏面人儿的,还有原始的各式各样小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几个县衙里的衙役在广场上维持秩序。表情却是十分放松。在这十来万人的中型县城。几乎都是本地居民,一向治安都非常好。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官员也不仗势欺人,没有人愿意轻易惹事儿。当然,土地还是有少数最有势利的人垄断。整个青州并没有摆脱氏族大户的控制,贵族阶层仍然是高高在上,孔融虽善,还不具备跨越阶级桎梏的魄力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县吏,身形极为高大,双肩又宽又厚,两臂长如猿猴,头戴黑色的纱帽,腰中系着一把短刀。一双机警的大眼,不断扫视着人群。面色微黑无须,一双黑色剑眉,高耸的鼻梁和紧抿的嘴角显得异常坚毅,正是暂为黄县县吏的太史慈太史子义。此刻正好换班,太史慈买了些庙会的糕点,提回去准备孝敬老娘。
人群拥挤,太史慈推开人群。缓缓向家里走去。忽然前方的人群一阵大乱,有人尖叫道“抓住他!抓小偷!有人抢我的银钱!”人群哗的一阵大乱,一个狂奔的身影状若疯狂的向太史慈的方向跑来,仔细看是蓬头垢面的中年男人,手里还握着一柄杀猪用的尖刀。
人群四散奔逃,太史慈却在那人奔跑的路线上岿然不动,待到那汉子跑到身边,把右腿一伸,那青年猝不及防,噗通跌了个狗吃屎,手里的尖刀远远的被甩到一边。那汉子挣扎欲起,太史慈一把按住,三下五除二将他绑了起来,手下极为利落。旁边的群众见到那抢劫的汉子束手就擒,都认得抓人的是县衙的太史子义,见他一招就抓住了那抢劫犯,都纷纷鼓起掌来。太史慈将犯人转交给闻信赶来的同事,微笑着向围观鼓掌的群众拱拱手,重新买了两块蛋糕,施施然向家里走去。
太史慈的母亲今年四十多岁,由于孔融非常看好太史慈,所以经常受到孔融的照顾。而太史慈的母亲一直想知恩图报,让太史慈尽量帮孔北海做事。太史慈虽没有显赫背景,但生来急公好义,练就一身武艺,而自己又守寡多年,希望孩子能跟随孔北海做事,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如今,高高在上的孔北海已经注意到自己的儿子,也许能给孔融效力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走到自己家门前,太史慈见母亲正在院中洒扫,提着糕点走到院子里,叫了一声娘。时值隆冬,太史慈把蛋糕放到屋里的饭桌上,赶紧给母亲生火取暖。忽然听到院中母亲问了一声“贵客找谁?”太史慈赶紧出来观瞧。
只见门口来了一队七八个客人,其中一个似乎是为首的,穿的十分华丽,锦衣长袄,头戴一个裘皮帽,身形高大,一部大胡子,身材略显臃肿。那汉子站在门口,有礼貌的微笑道“吾乃来自胶州琼崖的龙珠。请问这里是太史子义的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