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端王那儿,一向自诩宽厚待人的景淳第一次发了脾气。</p>
他就不明白了,明明已经被拉拢过来,并承诺为自己提供银钱的商户,怎么转头就给景渊送钱了呢?</p>
最可气的是,他们之前答应奉上四十万两。</p>
一共才四十万两!这是根本没把端王放在眼里啊!</p>
自己想着割韭菜不能太过,要一茬一茬地割才好,便也应允了。谁知那笔钱还没到位,先让景渊搜刮了五倍之多。</p>
景渊就做一锤子买卖么?他不往兜里划拉么?他弄到这些银子,能全拿出来赈灾么?</p>
端王景淳心疼那笔钱,并且后悔自己出手不够果断,懊恼之余参了景渊一本。</p>
而他没想到的是,景渊奏章上一个铜板都没瞒报,筹到多少就写了多少。</p>
关于赈灾事宜,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得很是激烈。</p>
“陛下,无论如何,往粥里倒沙子算不上爱民之举啊!”说话的是端王一方的代表平津侯。</p>
戚相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倒沙之举是奇招,只需一小桶沙,便能分辨出谁是真正饿肚子的人,不让赈灾物资外流,这才是捍卫百姓利益。”</p>
端王阵营又站出一人,这次是宣平侯:“陛下,受灾百姓本就恐慌,睿王动辄杖刑,不利于聚拢人心。”</p>
戚相又道:“有些刁民专挑软柿子捏,端王太过软弱,区区地痞都欺负到头上,硬生生被骗走粮食,实在令人痛心。”</p>
软弱?</p>
端王一党急了,这帽子一扣上,无疑把人设给整跑偏了。端王那叫“仁厚”,跟软弱不沾边好吧?</p>
粮食哪有被骗走?景渊去之前有瞒报,后来是雇人捣乱的好吧。但是,这些咱们都不能讲啊。</p>
端王一方只好从别处找补,“那是一时疏忽,端王爷品行高洁,刁民很快就会被感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