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听着太子的问候,江呈轶自是觉得欣慰,他微微勾唇,面露温和的笑意,轻声道“殿下说得是。臣,谢殿下关怀。倒是殿下您,前些日子因为臣的事情,没少奔波劳累,甚至还与陛下起了争执
臣听闻此事,内心隐感不安,愧疚难当。殿下若因臣,与陛下父子之间起了龃龉,那便是臣之罪过了。邓氏倾塌,朝内风波骤起。臣与臣之一族,乃是众世家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朝野上下对臣颇有微词,殿下不应当在这个时候还为臣奔波游说,惹得群臣不悦。”
邓氏倒台后,江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众世家皆认定邓国忠认罪,乃是陷入了江呈轶设下的阴谋诡计中,未能脱身导致。故而,大魏上下略有些分量的世族家主,都纷纷上表请奏,反对江呈轶继续担任东府司主司之职,要求魏帝罢免他一切职务,不可继续入朝参政。
然而,宁南忧的那份有关于明王以及常山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烧杀抢掠、贪墨敛财、搜刮民脂、无恶不作的罪证文书来得十分及时,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摄政淮王一脉在朝堂上的势力,这让自然让魏帝暂缓了处理江氏的心思。
虽说,魏帝失去了邓氏的支持,但淮王亦连折两子,这局算是平手。况且,魏帝心底清楚,邓氏这些年确实胆大妄为,甚有谋逆犯上的想法,而江呈轶只是将真相揭露了出来,即便设了计谋,也是为了阻止一场灾祸,才会如此。
最重要的一点,邓氏倒台,付氏一族又被邓氏连了出来,魏帝身边能够依靠的,仅剩城阁崖与江呈轶,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顺应世家的态度,罢免江呈轶。
但太子到底年轻,又过于重情重义,眼瞧着朝局之中,形成万箭齐发之势,纷纷攻击江氏一族,他当然心急如焚,暗中托付了不少人游说上表请奏的世族家主,望他们切合国情,重新考虑疏文的内容,为江呈轶说情。各世族家主以及大魏朝堂上的老臣们,都是些老奸巨猾之人,一面推诿着太子的游说,一面继续变本加厉的弹劾江府。
不过多久,魏帝便知道了太子私下的行动,自是勃然大怒,诏令其前往皇宫受训。父子关系因此陷入冰点,东宫遭挫,一时之间陷入尴尬境地。江呈轶虽知晓此事,但苦于不能与太子见面,无法阻止其继续为自己辩解,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宫被皇帝一次又一次的申斥。
太子纯善,认定了江呈轶是他一生的老师,便不愿其平白无故的遭人侮辱。此刻,他听见江呈轶的劝说,心中犹有不甘道“学生不忍,无法坐视不理。如今,这天下对您的议论真可谓是恶毒至极,激进言辞不堪入耳。学生实在不愿看着有功之人受此侮辱。”
他言语虽然平静,但却透露出一股倔强,少年的脸上浮出坚毅的神情,深深的望着身侧的郎君,目光真挚而诚恳。
江呈轶苦口婆心道“殿下,小不忍则乱大谋。臣甘愿承受世族之怒火,以启整治之风,如此一来,方能除贪吏、惩富恶、削重权,还大魏一片太平盛世。
若殿下此刻为臣辩解,不仅会令众世家排斥东宫,还会令陛下对臣更加不满。您与陛下终是父子。而我与您,只是君臣。您不应该在陛下面前这样维护我。殿下日后,切不可一时意气,因小失大。”
他的一番话,令太子心中微动,沉沉的垂下了头。
江呈轶所说,正是此刻的现状,太子亦知,魏帝本就对江氏、城氏以及东宫颇有疑虑,若他过多的维护,反而会令其陷入危险境地。
只是,太子心有酸涩,只觉得荒诞。他从未想到有一日,他与他的父皇要这般互相猜忌、各自小心防备,才能将日子过下去。他知自己,有一国储君之职责,故而从小勤奋学识,刻苦习政,从未有一日落下。
而从前,他的父皇亦是对他悉心教导,给予关爱。但渐渐地、渐渐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那个他敬重、爱戴的父亲,对他有了戒心,对他的母后以及城氏一族,有了警惕。人前人后,也与他渐渐保持距离,再没有像儿时那般亲近。少年细细思量一番,只觉得踌躇满肚,内心惶然生痛。果然,帝王之家,最是无情。
“老师所说,学生明白。学生日后不会再鲁莽行事。只是有一点学生不甚理解。听说父皇有意复您太子太傅之职为何您却上表拒绝,不肯再继续教导学生?”
江呈轶知晓,若与太子相见,定会被问及此事,于是轻声说道“殿下,臣并非不愿继续前往东宫教授,陛下虽有意复臣之职,但臣知晓,臣若真的继续守在殿下身边,会令陛下对江氏愈加忌惮。唯今之计,臣只能与东宫保持距离,方能保住平安。”
“父皇他怎么会变成如今这样?他对老师您心生顾虑是否也对本宫与母后产生了猜疑?”太子垂下瞳眸,心伤至极,喃喃自语,只觉得无比荒凉。他意识到,他与魏帝之间,已经出现了不可挽回的裂缝。
“殿下,您不必多虑。若论父子之情,您与陛下血浓于水,他对您仍然满是怜惜与爱护。然则,殿下也应当知晓,您与陛下不仅是父子,也是君臣。殿下纯善、陛下威严,却是如此,最亦受奸人挑拨。殿下在陛下面前,除了注重父子之情外,也当时刻谨记君臣之礼。如此,方能令父子关系和睦,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