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
最晚在商周时期,国人就发明了弩这种远程武器。
在历史上,弩的第一次大放异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记载中的齐魏马陵之战,记录了弩的巨大威力。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的齐军一决胜负。
军师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向田忌献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我们边撤退边每天减少军中灶的数量,让他们以为咱们已经崩溃了,再找机会干掉他们。
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
魏军紧随而至。连追三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细心的庞涓发现,齐军的灶天天都在减少。根据减少的数量,能推算出齐军的人数已经不到一半了。当即认定齐军已经士气全无,逃兵日益增多。于是亲自带领轻装骑兵,日夜急行,要把齐军主将追上以竞全功。
齐军到达马陵这个地方后,孙膑哈哈大笑“就是这个地方了。”
当即下令万名射手埋伏于道路两侧,晚上只要看到火光,朝那个地方射箭就可以了。
接着就命人把路边一颗大树的皮剥掉,写了一行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率军追至马陵正好是晚上,看到前面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
因为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树上刻的那行字还没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无数箭矢蜂拥而至。
魏军当场就被射杀无数,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俘虏主帅太子申。
这段史实不仅反映了弩的大规模杀伤力,也反应了当时齐队中已经广泛采用弩的事实。
在当时,要说制造名弩,当属韩国。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事实上,作为战国早期变法成功的强国魏国,也是大量装备弩。且看有名的魏武卒的配置“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
到了战国末年,最好的弩当属秦弩。这也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但凡秦军出征,皆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到了汉代,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是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尤其是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
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
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7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500米,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