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宪植的死,让黄如清很是消沉了一段时间,这让母亲很担忧。她与丈夫一商量,便派人接女儿回家。至于戴府,由于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房子便被变卖。
黄如清的父亲,便是奉天城最大的金店“瑞桓昌”的执事黄献廷,他同是还是奉天商会的副总会长,在商界的地位很超然。看着原本水灵灵的女儿几天就凋零下来,很是心疼。女婿的死,他心里面倒是长吁了一口气:原本把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戴宪植,是看中了他背后大帅的威势,哪想到这小子烂泥扶不上墙,愣是没起半点作用。他死就死罢,女儿也终于解脱了,她还年轻,还可以嫁个好人家。
可是这件事他很恼火:就因为睡了一个不守妇道的小妾、打碎了几个不值钱的灯泡,女婿的命就没了?这也太不给脸了吧?如果张作霖只是关他几年,他完也可以借这个由头给女儿另外改嫁。
可是牵涉到女婿的死,如果自己不发一点声,会让人觉得黄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听说三弟在乡下的家产都被查抄了,人到现在还没放出来;大哥也因此被架空了民政厅厅长的职务,眼见得卸任就在眼下,再整出女婿这件事,他有时也怀疑:这大帅是不是跟黄家顶上了?怎么处处与黄家作对?
而且张作霖一定会因此防着自己,这奉天总商会会长的职务,做不到年底了!做生意靠的是一股人气,如果因为这件事蔫了,未来就会不好过了。
张作霖枪毙小舅子的事,奉天闹得是无人不知,冯德麟自然是得讯了。他也是老奸巨滑之辈,前段时间借机生事没有得逞,还憋着一口气呢,现在又瞧上了这个好机会。他派人联系黄献廷:“营救三老爷之事,愚兄尚在筹划,又闻贤女婿身故,不胜悲痛之至!奉天已被张作霖鱼肉多时,人神共愤!惜其羽翼已大,无法正面交锋。听闻张作霖招兵买马,省城财政十分吃紧。弟宜发扬优势,搅乱其银根,让其经济大乱,则兵马无饷,自然离心。兄再乘隙施压,必可惊动中枢,或行撤换或行驱离,则可从根上消除张氏影响,黄家也可报一箭之仇。至于三老爷之事,亦可迎刃而解。”
说穿了,冯德麟要釜底抽薪,借黄献廷之力,搅乱奉天经济了。这个事很可行,事实上,老黄早就在干了。
自民国初,国家即发行银元,即我们常说的大洋,这个可是实打实的东西:中国此时还没脱离银本位,以民国三年版本的银元为例,它含银量89%,重7钱2分,是为一元。但是银元的币值太大了,市面流通很不方便,就像现代有了百元大钞还要发行为数众多的零钱一样。那个时代各省都有铸币权,当然是指小钱,在奉天,就发行了许多零钞,称为奉天小洋券。
之所以叫做“小洋”,实际上是与“大洋”相对而论的。在我国古代,需要以银为主要货币,但最早的银币却来自于国外。早些年,凡是来自于外国的,习惯上加一“洋”字,外国人铸造的银币,自然也是如此,称“洋钱”。当时还有个习惯叫法,即以元为单位的大银币称大洋,而以角为单位的辅币的小洋,我们通常所说的奉大洋、奉小洋即来源于此。
奉小洋票以现银为本位,清光绪32年开始发行。民国成立后,交通银行立即发行小洋票50万元,用以收回清代发行的旧纸币。1913年,国有的奉天官银号(后改为东三省官银号)、奉天兴业银行发行了一角、二角、五角等三种面额小银行兑换券,俗称奉小洋。
起初,奉小洋可无限制兑现,即凭兑换券就可以从银行如数兑取小银元。这时候的奉小洋,购买力旺盛,民众也有信心。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民国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深水区。由于欧洲国家大都采用金本位,而亚洲国家大都采用银本位,所以欧洲国家到亚洲来买战略物资,就必须卖金买银才行。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金价大跌而银价大涨的局面,称之为“金贱银贵”。
因为银锞子比小银洋值钱,如果将小银元熔化成块,换取黄金,便可获利。于是,满铁附属地的日本人勾结中国钱商,每天拿几万元到奉天的银号兑换小银元,然后在奉天或者大连,将小银洋熔化成银锞子,再倒买倒卖,以求暴利。有资料记载,如此兑换,每万元即可获利五六百元。
但挤兑行为与货币流通有着本质区别,中国钱商虽知有利可图,毕竟还有些顾忌。但是日本人就不管这些了,破坏我国的金融体系,原本就是他们的“使命”之一。有些无业日本人,干脆干起了“黄牛党”的营生。东三省官银号的店面里,经常有日本人挤兑。据称,光是日本人的挤兑,每天就不下四五万元。1916年8月,挤兑数额则达到七八万元。因为银价不稳,加之挤兑成风,东三省官银号损失惨重,据曾任东三省财政厅长的荆有岩回忆,仅东三省官银号,每日就有“八九万元亏损”。币值不稳,奉小洋的信用江河日下。
两家有资格发行奉天小洋券之一的奉天兴业银行本身也有隐患。这个前身为奉天农业银行的官督商办的银行,成立时额定股本奉小洋一百万元,开业之初,即1913年7月,奉天兴业银行原拟以40万元的准备金,发行纸币80万元,谁知竟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发了150多万。
尝到甜头的当局在两年时间里只增加到官股70万元、商股60万元,至1914年12月20日,却共发行小洋票690万元。它的资本本来就低,又急功近利超额发行钞票,在危机时刻银行经办人又欲以“加大纸币发行力度”来增加赢利,而在这期间,奉天财政司又将官股部调回,更使得准备金严重不足,使得信用一落千丈。
这不是奉天第一次金融危机。
当初东三省第一任总督赵尔巽因为日本商人拒收奉小洋,就曾经被迫与三井洋行“谈判”。最后的结果是商定九条协议,将价值721933.685两的房产契据,由东三省官银号转入三井洋行作为“担保”,直至“市面平稳纸币畅通无阻”之时方可收回抵押物。这样,日商才勉强地同意收受奉小洋,原有奉小洋也暂不兑现。直到1912年,东三省官银号才收回抵押物,算是平息了这场风波。不过,以一国地方政|府,竟屈尊向另一国商人提供“担保”,无论如何也是屈辱的,这也算是那个时候的“时代特色”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