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书屋 > 穿越小说 > 兰陵风流 > 429 第四二九章 有多重要?

429 第四二九章 有多重要?(1 / 2)

(),

尝试失败,沈清猗没有任何失望的情绪。

她淡然的唇边,反而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实证,并不是证明她的失败,而是证实了她对丹药的精确判定。

事实上,在今晚七时十三分,这颗用来“试一试方向”的淬血丹即将成丹时,她就知道丹效比“甲四丹”提升了;而在丹成之时,她就已经精确的判定丹药效力的提升了百分之七点四,若要再精确,那就是百分之七点四五。

实证后淬血的结果证明了她的精确。

这种洞察入微不止她有。

今古丹道的丹师都能精确辨析丹药的效力,因为他们的丹火不是外火,而是以“以魂炼神,以神炼火”——以自己的神魂参修离卦,体悟天地真火道则——修炼出来的内丹火,实质是由神魂化离火道则合形而成的炼丹道印,是他们神魂的一部分。相比远古丹师需要借助地火和天地灵火这些外火的离火道则炼丹,今古的丹师是直接以自己的“内火”炼丹,炼丹过程中当然能洞幽烛微,精确把握丹药效力,不需要像远古丹师那样,每出新丹或改良,都需要“试丹人”做验证。

当然其他丹师也不会如沈清猗这般,对丹效把握得精确到完美,每回参阅她炼丹手札的同门看到精确至小数点后的数字就有种眼角抽筋的感觉,譬如百分之六跟百分之六点二有什么区别?道潇子曾笑说她:“……你这是病,得治。”

沈清猗当然没有治“病”的想法,她不认为这是病,正因为有这种追求精确的习惯,伴随着她一次次精细辨析和计算的积累,她的“入微”才会更精进一步。

对于其他丹师来说,这只是小数点后再多一位数字,对丹药的效果来说没什么区别。

但沈清猗和其他丹师不同,她是“数术与道相通”,极擅长数术之道,也极擅长将数术运用于道则的推演构建中,数术上精确一毫厘,就意味着她的道则构建也精进一毫厘。而天道规则是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行对道则的领悟没有止境,不会有“领悟完”的时候,只会是“更接近”、“更完善”,这个“更”也没有止境,而道则精进一毫厘,就意味着少了“谬误千里”,这能没有区别?

当然沈清猗做这个实证的目的不是验证自己的判断精确,这个毫无必要,而是观察丹药在“服丹环境”中的反应和结果。

这个反应就是丹药道则和血液道则的融合产生淬血道则的过程。而淬血的结果,“新”血液又是一种道则。

将不同淬血丹实证的反应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沈清猗就能找出同类道则的差异。就能更加洞明淬血道则,寻幽入微。

淬血丹之所以最低是五阶,即因为淬血时的丹血融合道则只有五阶以上的修行者才能承受;而要将五阶丹降成四阶丹,这就必须改变淬血时的融合道则,使它能被四阶修行者承受。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减少丹方的配伍份量,但丹方各成分的份量调整也相当复杂,不是按配伍比例减少那么简单,那是炮制药丸不是炼丹,这还涉及到成丹道则的调整。更何况,丹方成分份量的调整也有一个下限,她炼的这颗淬血丹的配伍份量之前经过她缜密的计算,已经是份量调整的下限,再减少任何一分,都不可能炼出淬血丹了。

而实证的结果也让她确定一点:

去掉因丹火提升而使丹材成分效力增加的因素,按这个配伍下限炼出的淬血丹,也不会达到她的预期,只会炼出一颗五阶的“甲五”:适合才晋阶登极境不久的武者,而非目标对象,融合境后期的武者。

实证确定了她的推断,这个方向走不通。

那就换一个方向。

——按通常的思考来说是这样。

但沈清猗的思考不一样。

道潇子曾说她“性太执”,太执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而她是撞了南墙也不一定回头,要么探究怎么将南墙推倒,要么思考在南墙上凿个洞穿过去。除非,她确定这个方向是错的才会绝然回头。

而方向“走不通”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方向错了;二是有障碍走不通,但方向是正确的。无论哪种可能,绝多数人都会回头,选择其他方向,虽然要绕道,虽然要另外寻找道路,但总比障碍横在眼前让人感到绝望好。

沈清猗首先想的却是障碍能不能打破?

从戌时到亥时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丹府中反复推演道则,已经就寝忽然又起身,回到丹房疾笔而书,就是涌出一个想法——赶着深夜做实证就是验证这个想法。

她真正的实证,还没有开始。

第二个实证,才是关键。

……

沈清猗从丹台上拿过另一只玉匣。

玉匣中是一颗红褐色的丹药,也是淬血丹。从品相看,远不如之前取出的那颗。

这是道潇子长老的三弟子至常炼的淬血丹。

五阶中净下品。

至常是四阶大丹师,有跨越丹师分水岭晋升五阶宗师的潜力,但他还在山岭上,还是四阶,以四阶道境炼出五阶丹这是越阶,虽然是五阶下品,也绝对可称天才。只是天才也有金字塔,沈清猗就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至常距离她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他这颗中净下品的淬血丹却是沈清猗实证的关键。

……丹药,未必是越纯净越好。

有时杂质丹也会很有用。

此时沈清猗面前是另一只阵盘。之前阵盘上淬过的甲四血还没有降到常温,暂时不能封瓶,好在这样的“烧台”玉清宫阵师给沈清猗炼制了很多,实证时可以数台同用。这只烧台上放了一只戌级的玻璃烧瓶,最高可耐一百二十度,相当于融合境后期武者的耐受度。烧瓶内已经倾入一管“乙一血”,抽取自英国公李崇义亲卫营中一位校尉的血液,是融合境后期的武者。

明亮的灯光下,沈清猗素白的手指和红褐色的丹药相比,有种苍白的清冷,让人想到深秋苍白的霜层,这手却不是苍白脆弱,轻指一弹,红褐色的丹药就轻静无波的落入烧瓶内,悬浮在血液中。

反应很平静,直到一分四十五秒后,丹药才开始溶解。这说明丹药和血液融合缓慢,比之前的“纯净至品”慢得多。阵盘上的温度显示也是静静的,没有任何跳动。这说明丹药没有完溶解前,淬血的效力不会发挥。

不过,淬血丹是用于淬血,服丹就不是吞服,而是在短时增强血管韧性的辅助丹液中溶解成细颗粒,再以针管注入血管,而颗粒在血液中的溶解显然比丹丸的溶解快得多,所以服丹时不会有这个缓慢的溶解过程。

实证中的这个过程似乎没有意义。

但沈清猗做实证的每一步都不会是没用。

淬血丹注入血管是为了丹药更好的发挥,也是完进入血中。道门的丹师在丹效的充分利用上穷尽心思,不允许浪费丹药的一分一毫,于是按丹药的功效和不同作用部位研究出了不同的服丹方式。不像远古丹师炼出什么丹都是让人一口吞,服用粗糙浪费,道门的丹师在这方面既贴心又精打细算,说起来既骄傲,又心酸……都是给逼的。但不管怎么说,道门丹师比远古的前辈在用丹上更灵活,沈清猗更是其中佼佼者,很会“通权达变”:丹药的效力发挥太快不一定好,适当延缓丹药的融合过程,或许是丹药降阶的一个思考方向。

沈清猗平静的等待,两刻钟后,这颗淬血丹才完溶解。

血液的颜色似乎深了一点点,细微到肉眼不可察觉。但以沈清猗的目力,能够确定血色变“暗”了。这是丹药中的杂质析出而致,不溶融于血。而这些杂质的存在,必然影响淬血的效力。

这个影响有多少必须精确,是沈清猗实证中重要的一环,以目力洞察不可行,需要以神识进入血中洞察入微。

但“神识入微”也是一种道则,沈清猗做实证会尽量避免第三方道则的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以她的严谨精细也不会容许。

沈清猗打了个手印,轻诵真言:

“以我真空,感彼妙有。”

这是“心眼真识通”,神识不必进入血中就能入微。但更耗神识,对境界要求也更高。

这是《上清大洞真经》“存神六合五通术”的一通,修到大成即远古时代大巫的神通“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但神通跟血统有很大关系,今古修者已经没有这样的血统了,所以是五通术,而非神通。沈清猗的心眼真识通术已经修到“洞空清净,玄息通神”的小成境圆满。

随着她真言诵出,丹田内丹火跃动,神识凝结的炉鼎上浮出一只眼目,睁开。眉心内,丹府虚空二十四星宿中一座星宿倏然亮起,星光射出,聚在虚空如一只睁开的眼睛。沈清猗两眉之间,隐透青色毫光。

“任运寂如,明镜鉴像。”沈清猗口诵真言。

随着她识目所见,实证景象纤毫毕现的映射在丹府中,形成镜像。

镜像的两侧和下方,一道道十分复杂的纹路浮现,似文非文,似画非画,向左向右向下迭起蔓延开去。

这是道则意象。

她的丹府就是她的神域,域内她为神,只要是她领悟境界内的道则,都能在这里呈显意象。

这些意象就是实证反应——构成丹药的道则,构成血液的道则,两者融合的道则,都在她的“真识通”神意下呈显出有形的意象。

道则意象又称道纹,它不是文,也不是字,比文、字复杂得多,要理解道纹,就要做道纹分形。

这些复杂的道纹在沈清猗的神意中又离析出纹路,千千个不止。

要将这些分形理解透彻,再做道纹合形,组合出新道则进行推演,消耗的神识是巨量的。这是“心眼真识通”最耗神的地方,比起形成镜像和呈显道则意象耗费的神识要超出千百倍。

目前为止沈清猗还游刃有余。

这是因为她领悟的道则境界远在至常之上,实证的血液也只是融合境。如果是道潇子长老炼的六阶淬血丹和洞真境后期武者的血液融合,她做道纹分形合形就不会有这么“游刃有余”了。

时光“飞逝”,丹府中时间过得很快,道纹分形合形之快如时光穿梭。实证中的时间却过得“缓慢”,阵盘上的温度隔一阵才跳一下,将时间显得时间很慢。

计时器的匀速跳动显示时间仍然是那个速度,不会以人的感观转变,血液也在时间中缓慢又坚定的升温,直到……

“噼啪!”

熟悉的轻裂声。

“血管”裂纹了。

即使是五阶的“中净下品”,淬血的反应也不是融合境能经受。

这个结果不出沈清猗的意料。

下品,也是五阶丹的下品,不会变成四阶。

但烧瓶碎裂的强度还是降低了——

烧瓶上只裂出一道很细小的纹。血液一直是轻轻沸腾,就如烧瓶下是小火,温度徐徐上升。一分又四秒后,才有第二声“噼啪”。十分钟后,烧瓶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裂纹,但没有炸裂开去。

这表明淬血的力度不够强。

最新小说: 穿越从箭术开始修行 房间里的二人世界原声 武侠之气运掠夺 饿了吗本王这就喂饱你 叩问仙道 一夕得道 去家里处罚室处刑 父亲有力挺送女儿的话 皇族训诫师的日常管教 修仙落寞时代,我见证红尘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