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气氛</p>
世界各地对“神童”这种噱头都是很热衷的,就像现在火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因为有特招京城大学、震旦大学、两浙大学等等名校的噱头,更是显得颇为不拘一格遴选逸才。</p>
不过对沙城本地官僚,尤其是姑苏、建康等两江省大城市的职业官僚而言,这玩意儿吸引力还不够大。</p>
远不如奥赛金牌。</p>
再加上数学家华罗庚是两江省金山人,在怎么蹭热度这件事情上,可操作性越高才越有低成本优势。</p>
所以小学生的“华罗庚金杯”赛,才是重中之重,并且还有跨省联动、交流的意义,这又涉及到别的资源交换问题。</p>
不像“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话语权有问题,技术官僚基本不感冒。</p>
而最有含金量的,还是奥赛金牌,因为这是可以量化且相对客观的东西,两江省和两浙省从官方到民间,都维持了它的含金量。</p>
即便到后来所谓全国“奥赛热”退热,在这两个省是没有的,因为如果孩子拿到一块牌子,保底证明混个六大投行不在话下。</p>
硬件实力水平摆在那里。</p>
对两省有经济实力的家庭而言,择校在这个时候就是个次要问题,十几岁的择业方向才是首先要考虑的。</p>
张浩南从竞赛这个点切入,教育局拿来树典型、打名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老百姓不会觉得政府在瞎搞,只会把目光聚焦在“神童”身上。</p>
至于说好事之徒在这上面包装多少个故事,教育局不会管,名声越大越好,越多越好。</p>
“这小倌是不错啊!”</p>
夏俊良讲究一个眼见为实,看过张然亮平时训练用的试卷后,很是惊讶,他看的可不是什么小学家庭作业或者期中期末考试,那玩意儿百分百满分,张然亮从未犯过错。</p>
一摞试卷就是张然亮做着玩儿的竞赛卷,从简单到高难度,节奏是很明显的,但张然亮都能跟上,不是说会做,会做只是说明脑子聪明,不能说明竞赛应试水平提升。</p>
花两个小时解决和五分钟搞定,那是两回事。</p>
常见的“鸡兔同笼”、“小明的储钱罐”、“大小油桶”等等题型,限定在小学这个级别,可以刷掉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p>
训练过后会好很多,但也有限。</p>
崇州来的江老师发现张然亮有天赋之后,就做出了针对性训练,作为一个老师,就算没有那八万块钱的工资,有这样一个聪明的学生,教起来那是又轻松又有成就感。</p>
就像是中了一个大奖。</p>
“夏老师你当我跟你说书呢?这是我们家第一个聪明后生。”</p>
“你自己不算?”</p>
“我算个屁,我自己心里有数。”</p>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能考上一中,除了稍微可能学习能力偏上之外,主要还是狠得下心认真读。</p>
强化班里面前三跟前十,前十跟剩下的差距,就是不同物种。</p>
从老太公反出家门落户澄江买下三百亩地开始至今,四五代人就只有张然亮这么一个天才。</p>
只要不学机械,不学土木,不学汉语言……怎么都好说,就是生化环材,张浩南现在都有实力把张然亮的天赋发挥出来。</p>
机械就算了。</p>
自己是真他妈该死。</p>
“伱居然还挺谦虚……”</p>
夏俊良有点意外,平时张浩南恨不得脚放在肩膀上走路,那叫一个嚣张跋扈。</p>
“在真正的聪明人面前,我就不装逼了。”</p>
桌子上,张然亮正在啃着小青龙,他能上桌是因为现在不能把他当小孩,而是一项事业的参与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