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图穷匕现,有些事只能知道当不知道,那么双方都可以有转圆的机会,但一旦窗户纸捅破,那就必有一方要身败名裂、死于非命了。
所以,王朴接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但皇上的旨意无法违背,于是,王朴开始了彻查,由此周国朝廷开始了动荡。
赵匡胤也非常后悔,早知柴荣真会将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之职交于自己,自己就不必搞出这出昏招了。
其实赵匡胤并不想嫁祸于张永德,反而赵匡胤一直以来与张永德私交都不错,张永德人虽鲁莽,但为人忠诚可靠,甚至可以用老实来形容。
赵匡胤只是不放心,他怕柴荣不是真正地原谅他当日与陈抟合谋煽起流言,更怕柴荣到了开封之后秋后算帐,所以,一时心血来潮,搞出了这么一记昏招。
原本是想借此事试探一下柴荣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还是不是真将自己当兄弟,结果没想到一到开封,柴荣就罢去张永德的职务,让自己接替。
赵匡胤心中既感动又后悔,但此时赵匡胤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向柴荣坦白此事的,有句话叫“无地无银三百两”,赵匡胤现在就是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
赵匡胤不笨,事后他就明白这事只要柴荣深查,就会水露石出,在数万禁军的行军路上能将东西递至皇上面前的人不多,也就禁军中数十个中层以上将领才能办到,而这些将领中与自己有瓜葛者占了一半。
其实王朴对柴荣说的没错,此事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说禁军还在柴荣手里,就算禁军不在柴荣手里。真要让禁军反叛柴荣,周国还没有这样实力的人。
将此事搁置,不但能令周国朝廷不陷入动荡。还能显示出柴荣的宽广胸襟,何乐而不为。
可惜。原本豁达的柴荣经这两年多的战争,尤其是亲自策划的灵州会战失利,加上被明国完胜一比较,心境骤然郁结,如果换作正常时,柴荣完全可能顺从王朴的谏议搁置此事。
王朴这边一开始动作,赵匡胤便感觉到了压力。
赵匡胤为了自保,只能开始联络他的义社兄弟。这时的赵匡胤掌控周国所有禁军,加上多年执掌禁军的经历,在禁军中声望已经仅次于柴荣,甚至在原来的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之上。
山风欲来风满楼,周国朝廷开始阴云密布,在王朴的调查下,上层官员人人自危,纷纷暗中串联以求自保,局势开始变得混乱。
……。
而明国却在百里无忌的一道道旨意下,迅速转入恢复阶段。虽然几个军械坊还在不停地生产出大量军火,但政令已经向内政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