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大西洋漂浮者上的芭芭拉,也是在忙活这件事,按照菲碧的计划,从现在开始,土卫九所有的青少年,再也不用在所在地的各类学校读书了,而是统一采用土卫九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芭芭拉知道菲碧的目的,所以对这件事也非常的重视,毕竟从普鲁士时代就有例子了,德国人就是通过义务教育来规范新生国民的思想,进而全面扫盲,最后才使得分裂了几百年的德意志民族凝聚在一起的。
菲碧很明确地对芭芭拉说过,“教育这种事情,对于大部分的青少年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除了可以开发民智,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以外,还有几个从来没有人提及的方面。而对于统治者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可以使国力提升的成本更加低廉,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破坏社会秩序呢?”
答案是青少年。
传统认知结构中所宣扬的世界观,只不过是节选了某些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而已。最早的对现代世界观进行整理和研究的,是英国十七世纪的某个教会学校,该学校的新教教师们为了破除天主教和犹太教在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这只是一个相对性优势——不断地尝试对受教育群体的状态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而他们最初得到的就是关于心灵的成熟度的划分结果。
之后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英国对各地殖民地民众的向心力一直忧心忡忡,在这个基础上,有关心灵成熟度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研究,这在当时其实是作为一种玄学进行研究的,同时发源于北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德鲁伊长老会也参与到了这项研究之中,当然这对新教的牧师们来说是个必须掩盖的事实……
这项研究的结果在随后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议院通过有关资本家雇佣儿童工人的法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这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在英国出现了最初的民族主义思潮,该思潮使得最先将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的英国,得到了两个可以统治世界的基础,一个是迅速增加的人口,另一个是对国家的向心力。
但是理论这种东西一旦运用到实际,并且是在实际中运用的太过广泛,必然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偏差,随着各个殖民地不断地深入学习民族主义,理解水平的不平衡造成了对于各地对国家认同的偏差,殖民地居民被本土居民视作帝国内部的二等公民,而早在天主教时期就延续下来的以信仰区分善恶,也在这一时期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者的世界观之中。由于当时的英国只看到了教育的好处,却没看到义务教育的好处,所以各个殖民地的教育就如同现代美国的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一样,出现了相当大的偏差,因此对英国的向心力,就在杂乱无章各行其政的教育体系的扰乱下,迅速瓦解了。
而在普鲁士统一的德国地区却正好相反,由皇帝亲自监督的教育体系不分公立私立,全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标准,这就使得德国的民族向心力在短短几年内,就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扩散到了孩子的家长那里,使得德意志民族可以迅速地凝绝在一起,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奥地利和其他地区的德语区的德裔,就没有产生这样的向心力,至于说二战初期的对德国的向往,只不过是看到德国迅速走出了经济危机,这些会说德语的人立即成了带路党而已。
最有趣的是二战后的美国,由于电视媒体的兴起,一些社会学者立即察觉到了,国家主导的义务教育已经不再是凝聚整个国家的向心力的唯一选择了,也因为这个原因,美国立即取消了对全国公立学校的倾力投入,同时禁止私立学校跟公里学小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做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反智思想”。虽然这样省了不少钱,但是实际上却完全把凝聚美国国家向心力的工作交给了电视媒体,于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美国这个国家的向心力便也一天不如一天,以至于在其国内出现了基于各种不同理念的“恐”“怖”组织……
当菲碧把这些分析告诉芭芭拉之后,芭芭拉也是深表认同,因为她当初在东欧的时候,其中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收买当地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让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一些偏向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观点……虽然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很向往美国,去到美国后发现美国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进而产生了回国报效的心思,但是从大范围上讲,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得以上升,就像现在的德国那样,留在国内的人确实会对本国产生自豪感,进而变得爱国,但是一旦国家遭受挫折,他们立即就会转向,事实上,这些人可以被视为在双面带路党,看似爱国或者卖国,但是在本质上,都只不过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已,毕竟个人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心理满足感,同样是个人利益。
而芭芭拉留在浮岛上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敦促土卫九人,赶紧把他们的孩子交出来,当然了,土卫九的义务教育是菲碧亲自设计的,甚至还包括了去到地下二层的五角大楼的武器试验场参观的项目,而这,真的很让孩子们感到开心,并由衷地觉得,自己的父母所在的土卫九就,在菲碧殿下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因为强大如美国的机密训练场,都要对我们开放参观,要知道,这可是连美国的孩子们都没有的待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