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相较于曹刘大军在中上游的轰轰烈烈,进展神速,下游的战事,却陷入了一段平稳期。在取得了京口水战的胜利后,汉军在李谷的命令下,向京口试探性地发起过一次渡江攻击,结果被林仁肇击退,从那之后便陷入了沉寂。
战舰在江上驰骋,不时施以打击,口号也在高呼,兵力也在调动,就是没有实质的大动作,有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江南的防线看起来是暂时稳住了,汉军一时攻不过江,金陵的安全暂时得到保障,朝堂之上,关于问罪林仁肇的声音也因此小了下去,然而,作为大将的林仁肇,心情却日渐沉重。
山雨欲来,总有狂风造作,一水之隔,也并不能阻挡汉军的兵锋,在汉军收束着攻势的情况下,林仁肇则愈感危险。而危险来自何处?都不用细想,鄂州、江州、池州、太平、常州,江南的长江防线,处处是漏洞。
常州那边,面对汉军与吴越数万联军的进攻,虽然还坚守着,但可料其艰难,刺史郑彦华是忠勇之将,淮南大战中也曾参与同汉军的血战,然而能坚守几时,仍是未知之数。
一旦常州失守,那么润州的安危将是毋庸置疑的,在内外交困,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纵使白吴复生统军,也难解危局。常州的守军只有两万,可堪一战更不足五千,在得知郭廷渭率大军袭来之后,林仁肇就一直担忧其状况。
曾上表金陵,向李煜建议,从金陵派军队加强常州的守备,毕竟新征召了两万丁壮,哪怕不能厮杀,干干体力活,帮忙守城还是能发挥一些作用的。
然而,林仁肇的建议被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要率先保证金陵的安全。显然,金陵朝廷对于守住长江防线的信心也不足,原因就在上游传来的消息。可以说,几路大军平江南,不论哪路取得突破,都是影响大局的。
因此,金陵朝廷就开始考虑,如果江防失守,汉军成功渡江,他们得有足够的兵力坚守,论城池坚固,还得属于金陵。到时候,凭借着金陵城,也许还能坚守,拖延战事,没准就争得些转机,毕竟历史上,坚守孤城,绝境翻盘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被拒绝后,林仁肇可以说是勃然大怒,愤其不争,大骂昏主庸臣。无奈之下,林仁肇只能从润州的守军中,分出了五千军,前往常州增援郑彦华。
在此之前,林仁肇也不是没考虑过,率领润州的精锐,潜行至常州,配合郑彦华,内外夹攻,对联军发起突击。作为联军,在指挥上必然容易出现漏洞,汉军过境,吴越军与之未必是一条心,或许是个机会。
如果能够把常州的联军击破了,去其一路偏师,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是去肘腋之患。再加上,常州与润州相邻,路程不远,既方便进军,也方便回师。
不过,此事的风险也是极大的,倘若出现什么意外,比如不能从速击败常州的汉军,抑或是干脆失败了,而瓜洲的汉军主力又趁势渡江来攻,那整个战局可就彻底糜烂了,江南朝廷或许就万劫不复了。
赌博,林仁肇是有那个胆略与勇气的,然而愿意跟着他去冒险拼命的人却不多。毕竟,对于润州的南军将领而言,在防御上就已经感到巨大压力,更何况主动出击。
因此,林仁肇的建议,没能得到支持。在润州的军队,除了本就驻防已久的镇海军外,还有近三万金陵来的禁军以及从其他州县调集的地方兵马,虽然林仁肇是统帅,但还是受到不小的限制。
说起来也是讽刺,当面临灭亡危机之时,真正在一线战场为之拼命,浴血奋战者,不是那些饱受李氏厚待的公卿勋臣,高官贵族,反而是那些素不受重视的将臣。林仁肇是一个,郑彦华也是一个,两个人,都是闽国的降将。
当然,林仁肇最担忧的,还在于宣州的当涂,那里虽然是江防要地,也是适合渡江之处。然而,自开战以来,各处要地都如火如荼的,唯有当涂一带始终安静,这很不正常,尤其在汉军水师已基本掌控长江水道的情况下。
将自己的顾虑上报金陵,希望能加强当涂的兵力守备及防御,同样没被采纳,那里有老臣朱巩亲自驻守。林仁肇的建议都算是有针对性的,都未被采纳,看起来金陵主臣是昏昧到了极点,然而,仔细想想,若是按照林仁肇的建议,处处设防,加强兵力,江南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
仅靠半壁东南,前后已经武装起了近二十万军,已是穷兵黩武了,摊子既铺不开,也收拾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金陵朝廷有选择地安排,倒也有值得理解的一方面。
总得来讲,在朝廷的进攻之下,江南国已是一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