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青只敲了两下门,里面八幡晴美就应道:“来了,您稍等。”
黑色的磨石步道,青翠的玉扇松,厅里已经亮起柔和的黄色灯光,八幡晴美一身白色的家居和服,笑着开了门。
“您辛苦了。”
“呃……你也辛苦了。”
八幡晴美最近的确辛苦,看上去比一星期前略显清瘦,白色的和服穿在身上如同一支纯洁的百合花。
“典礼累坏了吧?”
晴美笑着收好苏长青脱下的鞋,并未回答:“外送要再等等,我才打了电话。”
尺有所短,八幡晴美上天入地很能折腾,却不擅长烹饪。
她说在学校里学过,但从未真正实践,也就不拿苏长青做实验了。
这种务实的态度令人欣赏,苏长青也不想成为温馨实验的牺牲品。
不过她也不是啥都没做,超市买了两条鱼,回来把鱼肉片下来切成片,装在漂亮的盘子里,弄了两个刺身。
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恩赐,纯天然一点烟火气都没有,不时不食旬之味。
在日本待了一段时间,结合一代目的生活经历,苏长青认定国内的餐饮早晚也会重新分餐,并且精致化,因为最符合商家利益。
大碗大盘子大家伙围一大桌子吃饭的确亲密无间气势壮观,但这种进餐方式早晚难以为继。
卫生习惯改变是一回事,主要还是随着物价上涨,商家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只能缩小盘子减少菜量。
可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减,那就只能走精致化道路,在顾客带不走的装修和餐具上下功夫,菜量虽然越来越少但摆盘越来越好看,至少看上去赏心悦目适合发朋友圈。
最终则必定分餐,一来符合自古以来传统,二来杜绝口水交换更卫生,最关键是能把一盘菜分成几碟子卖,效益上划算得多。
不过这个习惯要改变到家庭恐怕得几十年功夫,毕竟当年合餐代替分餐也用了几十年功夫。
等菜的功夫,两人互相询可了这几天的状况。
苏长青的情况比较简单,一切准备就绪,选好的民居整理期间就可以开拍些外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八幡晴美的情况则比较混乱,按她的话说:“家族拥有的神社,三分之一入不敷出。”
这真的很奇怪,天下还有赔钱的庙?
当然有,自古荒村废寺的情况多了去,八幡旗下神社不是这种极端情况,但骨子里差不多,都因为社会经济不稳。
八幡晴美说:“富士山上除了本宫大社,围绕周边还有七家浅间神社,我们旗下只有这八家神社得到政府补充,其余都是自负盈亏,与其他神宫国社不能比。”
带神宫二字的都是皇室神社,国社名义上独立法人,实际上相当于国营神社,这两种都是政府养着。
八幡的这八家之所以能拿到补助,是因为都是德川家康建造的真正古建筑,有四百多年历史,为了旅游业也会补助他们。
然而日本神社实行七十年翻新造替政策,其他神社不但自负盈亏,每隔一段时间就得重建,于是数十年积累可能就没了。
这也是日本人心甘情愿为神社捐献的深层原因,不捐的话也许过段时间就没了。
“终战前只有三百多家浅间神社,战后随着经济腾飞,五十年年间扩张了近四倍,现在弊端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