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白面是主食。
东北的小麦磨成面粉,粮油店供应给居民们。
老百姓家中对面食的加工,无外乎蒸烙烤煮煎炸。
蒸馒头、包子、花卷、饺子。
烙饼。
烤一般就是烤酥饼。
煮,就是饺子、面条和刀削面或者面片。当然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煮疙瘩汤。
煎一般都是二次加工。
煎馒头,煎包子,煎饺子。
油炸麻花、油条、果子等等。
以上提到的都是面食或者以面为主的主食。
东北人家平时吃的面条,有两种,一种就是手擀面,另一种就是干挂面。
以前,挂面是稀罕玩意,家家户户都是手擀面。
进入八十年代,很多面粉厂就进一步的深加工面粉了。
挂面也就出现了。
初期,很多生产厂家都没有包装。
主要原因就是产量不高,一上架就卖没了,根本就没有包装的必要。
大多是散装的。
后来,生产挂面的厂家逐渐多起来后,也有了竞争,于是开始有包装了。
一开始的包装是旧报纸。
按照1斤一把的标准,用报纸裁出长条形,把挂面裹上。
主要就是废物利用。
这样成本是降低了,可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八十年代的报纸油墨质量也不好,经常出现掉墨现象。
把面条污染了,有的挂面上还会被印上一些字迹。
经常因为这些事闹出矛盾。
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出现了专门的挂面包装。
当时就是一张白纸。
上面没有任何的文字和图案。
这也是厂家为了节约成本。
不想印刷专门的挂面包装。
有聪明的就专门刻印些大章,上面有厂家名称地址电话这些,每张白纸都提前盖上,这就是包装了。
这样的简陋包装过了两三年,到了现在,专门印刷的挂面包装也只有大城市的挂面厂才舍得,而小地方依然是白纸。
比如说南北河农场的小型挂面厂,就是白纸包装的。
一分场的挂面厂的白纸上盖着红章,而三分场的挂面干脆就是光板,白纸一张。
原先用面换挂面,一斤换一斤,另收2毛加工费。
现在也直接卖钱了。
一斤挂面045元。
一斤面半对半的毛利。
这个情况熊贵清是知道的。
第二天,他带着媳妇儿跑了趟北安。
也去市场和粮油店看下行情,北安的价格在5毛一把。
比农场贵了五分。
基本都是北安制粉厂的挂面,有白纸包装。
熊贵清发现了一個机会。
他们没有细面。
因为细面的工艺要求很高,容易断,废品率很高,因此没有哪个厂愿意生产。
回来之后,熊贵清找到老方又研究了一阵,认为这是个机会。
相当于创新一个新品类。
老方提议道:“厂长,咱们要去一趟哈市,设备是有,试制可能要浪费很多面粉。”
“没关系,实在不行,就请全厂吃面条。”
其实,现在的挂面设备还比较原始,没有啥自动化的东西。
主要就是和面机,压片机,切条机,还有截断机。
整个流程就是先和面,然后面团进入压片机三次压片,再进切条机切条。
这里就有各种规格了。
最小的是1毫米,也就是细面,还有15毫米,2毫米,3毫米等等。
再宽就是宽面了6毫米。
这个暂时还没有人做。
老方估计,如果购进大型设备价格可能在10万以上。
啥叫大型设备呢,就是每天加工面粉量在5吨以上就是大型设备了。
像分场的这些挂面设备都是小型的设备,每天加工面粉不超过2吨。
湿挂面的晾晒都是在室外的空地上,自然阳光晾晒。
如果是冬季就得改到室内了。
这就需要一块大场地才行。
现有的加工厂场地有限,要是大规模生产,根本就没地方晾晒。
“好,我知道了,咱们厂后面的这片空地不是正好么!”
熊贵清往后面一指。
加工厂身后确实有一片空地,那里是客运站大院。
能不能用,还得跟人家商量。
这种事就得老舅出面协调,否则还真不好办。
当晚,熊贵清就去倪桂田家拜访了。
倪桂田知道熊贵清最近很忙,这突然来家里一定有事。
实在亲戚也不用绕弯子。
“贵清,有啥事吧?”
“老舅,是有事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