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刻兴高采烈,下一刻乐极生悲,很受观众欢迎的反转。
可惜的是,全是技巧,没有感情。”
摄影机后面的祥瑞,脸一下子就白了。
陈一鸣的马屁直接拍到了马蹄子上,一番客套反倒事与愿违,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男二号,正在离他远去。
而且更令他尴尬的是,剧情本身还真就是这么设计的。
传令二人组,一个木讷呆板,一个欢快跳脱。
他之所以特别中意段一宁出演参谋的角色,正是因为看过后者在军旅剧《突击队》中的精彩表演。
在那部电视剧里,段一宁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特种部队军官。
平日里嘻嘻哈哈嬉皮笑脸,像是热闹的池塘。
任务中不苟言笑沉毅果敢,像是幽暗的深海。
陈一鸣要的,就是那部剧里的前半个段一宁。
《95》全片都缺少直观的战斗,主角就是不停地走路,一半时长更是只有两个人出镜。
不多些台词电影会非常沉闷,这终究是一部商业电影,可看性才是第一优先。
既然第一主角因为影片主旨只能选一个20岁以下的新人演员,那么演技就不能太多指望,木讷少言的个性设定顺理成章。
相应的,分担演技、台词、看点的就只能是同行的另一个角色,也就是段一宁饰演的参谋。
所以段一宁其实没说错,这个角色怎么演,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并不过多涉及表演艺术的范畴。
这事儿吧,心照不宣最好,摆上台面说开了就很不好听。
你把一个戏疯子拉过来,给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年轻做工具人
如果是前世那些为了钱甘愿给流量作配的“戏骨”也就罢了,问题是人家段一宁不是那种人。
如果真是,他也不会一直窝在军艺团里演话剧了。
陈一鸣犯难了,他是真想段一宁能来演《95》,但也确实拿不出更好的理由说服他。
人家考一百分,是因为卷子只有一百分。
普通学生当然很开心,但段一宁不是普通学生,是io金牌选手。
陈一鸣的行为,就好比前世看过的某部黑科技网文的情节,逼着拿了菲尔兹奖的主角参加最强大脑综艺。
凡是这么干的,非蠢即坏。
陈一鸣作为导演,当然不能被演员给问住。
他尽量假装轻描淡写地怼了回去,“段老师说的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是走的技术路线,一镜到底极致炫技。
你得承认,同样是半岛战争题材,这样拍更有噱头,更能吸引人进影院,也更能引发讨论。
这就足够了嘛,观众不反感,感兴趣的还愿意多刷几遍,哪怕找剪辑点也是一种乐趣不是吗。
在我的设想里,这是一部不是纪录片的纪录片,你和你的同伴,用2个小时的行程带领观众重温一段尘封60年的故事。
不渲染情怀,不散播价值,不宣讲态度,只传递信息。
所以里面的角色不需要艺术感染力画蛇添足!
你们是工具人演员,我是工具人导演,都一样。”
段一宁说你设想的角色没深度、不艺术。
陈一鸣很直白地反驳他要的就是不艺术。
他还颇为嘚瑟地说道,“段老师,要不你按照你的想法再演一遍,咱们一起看回放,只要你能说服我,我不反对你演得复杂深刻一点。”
房间里近乎于吵架的氛围,让第三人祥瑞有些不知所措,她把脸深深地埋进镜头里,大气都不敢喘。
段一宁面色不变地站起身,再度把椅子搬到墙边,退到会议室门口就直接开演,显然是谋划已久的。
这次他演绎的参谋更具军人气质,果断有力,沉默寡言。
肢体语言也更细节更自然,每个停顿、顾盼、犹豫都恰到好处,好像他真的在默默看顾着一个不太专业的同伴。
依旧是震撼人心的定格,这次他的台词更加简练,面部表情更加沉静。
只是嘴角微微的一紧一泯,就清晰地将人物的情绪传达给了陈一鸣。
对牺牲的遗憾,对踩雷的懊恼,对任务的担忧,以及对同伴的期待与忧虑。
诀别的话更加沉稳,也更加直白。
“快走!我坚持不了多久。
雷一响惊动了敌人,任务就完不成了。”
就在陈一鸣准备鼓掌、伏瑞香打算停机的时候,段一宁又抬起手,说道,“等一下!”
还没演完吗
陈伏二人正在诧异的时候,就见段一宁伸手到怀里,作势掏出什么东西递出来。
“这是我的津贴,都带上吧。
你知道吗,人世间最悲哀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