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娘轻轻的带上门出去了。
我静下心来,翻开昆仑仙本《道德经》:
总章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
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
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
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
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
……
这都是四字一句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反而好记。
我又翻开我买的道德经,这就是师傅所说的汉代王弼注本,或者叫翻译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王弼本没有总章,他把总章和第一章合并为一,这样义理反而没有原本的清晰明了。
仙本的总章提出了“道名德衡”四个概念,
这四者的关系,是整个道德经的灵魂也是总纲。
有了总纲,就纲举目张。后面的81章都是在闸述这四者的关系和广意衍生。
仙本中还提出了: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而王必本,仅仅翻译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而把“尊德之初”和“万道之父”直接腰斩和阉割了。
显得莫名其妙:有其始而无其初;有其母而无其父。
这不符合古人的思想和整体圆融的思维,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有始就有终,有父就有母。
王弼还直接把第一章中的道的“奥妙精微”的玄妙关系,更是直接阉割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简直是惨不忍睹!把老子恢宏磅礴的哲理思想,阉割成干瘪蔫巴的太监思维。
我一下子被仙本迷住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就不知深浅。
一个是巍巍乎高山,一个是低矮起伏的土丘。
一个是汤汤乎大海,一个是波澜不惊的湖泊。
这个仙本有八千多字,不知不觉我通读了三遍。
然后我抛开王弼注本,汉代的翻译本,反而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你看我们读孔子编撰的先秦时的《诗经》里的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四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明了,言简意赅。
除了一些字现在不用了,没有那么拗口难读。
读了又读,我又拿起笔抄写起来。
果然师娘的方法很好,抄了一两遍就能背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