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他这么些年心甘情愿追随易水寒的原因么!
“好,就按你说的做!这些事情就交给我吧!”郑燎原郑重地点了点头,向易水寒做出了保证。
之后,易水寒又向郑燎原了解了下电影《功夫》的筹备情况。
一切还只是在初步的准备阶段,拍摄《功夫》这部电影显然比无间道要花更多的时间。
一个是场景的搭建,像猪笼寨这个大场景就是要从新开始搭建的。
另外还有演员、武术指导、特效、拍摄等等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比《无间道》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当然,投资也会比《无间道》大许多。
之后易水寒也去了编剧部一趟,关于这个剧本的创作他也和陆成交流了许多。
世界观构架、故事内涵、对比衬托、喜剧效果……易水寒都和陆成等人一一探讨。
毕竟易水寒看过成品的电影,对于剧情的把控远远高于陆成。
本来陷入困局的陆成等人和易水寒交流过后茅塞顿开,看向易水寒的眼神不禁有些钦佩。
有时候陆成不禁想,如果个易水寒专心做编剧,恐怕很快就能做到业内顶尖吧,当然,这也只是想想罢了。
工作室的事情交由郑燎原处理,剧本交由陆成来创作,而他,就潜心投入到阿星这个主角的理解和钻研中。
脑海中回忆着《功夫》这部电影,易水寒不断挖掘着这个角色的内涵。
他出现在镜头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像是恶霸一样登场,人未露脸声未发就很不善良地踩破小孩气球。
一出场就欺负弱小未遂、还把杀人挂在嘴里并真的有意图去实践……
这便是《功夫》这部电影的主角阿星。
易水寒一边回想着,一边把脑海中的画面记录在纸上。
他把所有剧情、角色都碾碎了一点一点分析思考……
在前半部分,阿星是被“推”着走的,被经历,被社会,也被他那时还无法抗衡的所谓规则。
易水寒读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其中有精神分析涉及到关于童年的理论,他指出人的一生都会被童年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经历所影响。
对于阿星来说就是如此——记忆是痛苦的根源。
童年,他一心想成为匡扶正义的英雄,拿着本可以去读书的钱买了本只值几分几毛的武功秘籍,一番苦练之后,想救人却被按在地上以最不堪的方式羞辱,自以为功夫了得却被人轻易打翻在地……
那是的他就是一个笑话。
阿星逐渐长大,他开始依从所谓的社会规律。
“这个世界,满街都是钱,遍地都是女人,谁能够下决定就能争的赢。”这是剧中阿星的一句台词。
他没有错,强权,武力,放到任何时代都适用。
他拼命想加入代表着权势和地位的斧头帮,嘴上叫嚣“我要杀人”。
但实际上却是想用看得见的金钱富贵和再也不用受到欺压的地位来证明自己再不是小时候那个任人打骂的孩子。
善良被压抑,梦想被掩藏,想要冷心冷面走另一条道路,闪现的回忆和遇到的人又在不断让他矛盾和挣扎。
渐渐的,易水寒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越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