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县令一连三杯,喝了个底朝天。</p>
姜韶华笑着问道:“现在没百姓抱怨全面种新粮一事了?”</p>
邹县令呵呵笑答:“家家户户粮屯都装得满满的,种一茬新粮够吃一家子吃两年,玉米杆子能烧火,红薯叶子能喂猪养鸡。百姓们喜得合不拢嘴。哪里还会抱怨。”</p>
姜韶华会心一笑。</p>
邹县令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崔公子真是神人,去年玉米亩差量已经很高了,没曾想,今年的产量又多了两成。”</p>
崔渡名字入耳,姜韶华心湖有些异样,面上半点不露,欣然笑道:“等新粮全部推广开来,百姓们能填饱肚子了,麦粟豆稻还是要种的。崔渡一直在田庄培育粮种,他对本郡主说过,等培育出优良的粮种了,产量也会比往日高得多。”</p>
邹县令激动不已:“这可真是太好了。崔公子就是活神仙啊!”</p>
是啊!农耕是国之根本,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崔渡,确实就是半个神仙。</p>
姜韶华的脑海中再次闪过崔渡的面容。</p>
宴会散后,姜韶华吩咐汤有银:“难得回一趟西鄂,你不必在我身边伺候,回汤家住几日。”</p>
汤有银还想推辞,就听郡主笑道:“衣锦还乡,是人生一大乐事。你在王府里资历还浅,暂时不便升官。不过,该有的体面总是要有的。”</p>
汤有银心里涌过热流,郑重拱手谢了郡主恩典。</p>
……</p>
当日晚上,汤有银就回了汤家。</p>
汤家七个房头,只要是能走路的,都出来相迎。</p>
一把年岁走路颤巍巍的汤老太爷,竟也主动迎了出来。汤有银哪里敢大喇喇地受着,忙上前扶住汤老太爷,恭声喊了一声“大伯父”。</p>
汤老太爷上下打量汤有银一眼,笑着赞道:“果然是有出息了。”</p>
汤有银这一辈的男丁,一共有十几个。年龄最大的已经有五十,最年轻的也有二十多岁。汤有银在其中,本来算不得如何出众。年轻时候跑商路,不够灵活,后来才送去县衙里当差。</p>
谁曾想,汤有银就是这么有运道。现在得了郡主青睐,进了王府户房里当差,被冯长史视为左右手。现在还能随着郡主巡查诸县。</p>
有郡主一力抬举,汤家上下谁不高看汤有银一眼?</p>
汤有银倒是没有飘上天,沉稳应道:“郡主此次巡查诸县,要看新粮收成,还要看各县安顿饥民的账册。我在户房里当差做事,对账册熟悉,所以才有机会随郡主左右。”</p>
进了王府以后,汤有银的人生目标,已经悄然从汤家家主变成了更高远的志向。</p>
人的眼界格局都高了,显露出来的气度自然不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