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仁宗想要提拔种世衡,打破将门对军队的影响力,将门又岂能答应,当然明着和皇帝对着干,那是下下策,智者所不取。
于是七大将门发挥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偷偷在种世衡部散布种大人爱兵如子,这样的好上司打着灯笼都难找啊。跟着种大人能升官,有钱拿,我这辈子就跟着种大人干了。若是换个将军,老子第一个不服,弟兄们是不是这个理啊?不如我等就叫种家军,一心跟着种大人杀西贼,好不好?
军中都是些糙汉子,被人这么一鼓动,纷纷叫好,种家军就这么自发地成立了,连主帅种世衡都不知道。
种世衡是大儒种放之侄,又岂能不知道种家军三个字意味着什么,但是事已至此,再叫部下改口也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急忙一道奏章送往京城向仁宗解释,愿意交出兵权。
种家军一出,文官集团也傻眼了,在以文制武的大宋朝,有一个折家军,七大将门就已经是文官集团的奇耻大辱了,现在又冒出个种家军来,这不是打脸吗?
但是木已成舟,就算把种世衡杀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激起兵变,引起西北局势不稳,一旦西夏趁虚而入,将西北打烂了,大辽再撕毁澶渊之盟,大宋危矣。
所以朝廷面对种世衡的辞呈犹豫了,人心隔肚皮,谁能知道种世衡是真的愿意交出兵权,还是对朝廷的试探?
如果是真的,重新任命个将领就完事了,但若是试探,你这边刚任命新的将领,那边就兵变或者干脆投降西夏怎么办?
而七大将门也已经命人在种家军内部大肆宣扬,说朝廷要治种大人的罪,到时我等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不如反了吧。。。
这个时候,种世衡就算是不想管军中之事也不行了,再不管就要兵变了,于是种世衡只能出面安抚军中将士。
而朝廷一看是这样,得了吧,重新任命将领一事就算了吧,还是考虑考虑该如何对待种家军比较现实点。
大宋朝以文制武,这就导致了大宋制定策略的时候,少了一股刚烈之气,多了一份妥协。
经过朝廷商议,一致认为西北乱不得,那么种家军也暂时动不得,既然动不得,那就只能参照折家军了。
种世衡也没有办法,虽然种家军实非自己本意,但是说出去没人信啊,就像陈桥兵变,太祖一再向人解释,黄袍加身实非本意,但是有人信吗?
种家军开始享受折家军的待遇了,拿最少的兵饷,最差的装备,打最危险的仗。
地方官吏在朝廷的授意之下,像打了鸡血一般地盯着种家军。只要种家军有人犯事,地方官吏就会让人知道什么是铁面无私、法不容情。
种世衡为了向朝廷表明心迹,往往会亲自将人拿下,送给地方官吏处置。
当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知道就算是跑回军营也没有用,索性弃官潜逃了。
但是极为讽刺的是,拿着最高兵饷、最好装备的禁军迅速堕落了;而被朝廷视为眼中钉,拿着最少的兵饷,最差的装备的种家军和折家军在血与火的锻炼中,反而成了大宋军纪最严明最能打的两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