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大牙身后转过一个人,看上去也是庄户人打扮,只是身上的衣服没有补丁。</p>
“别拿里长来压我家,既不是徭,也不是役,凭什么拿我家的粪,肥你家的田?”</p>
二郎嘴快,连珠炮一般,对面这个男子脸色有些难看:“陈老哥,这是你家的意思?”</p>
老陈头往回拽了拽二郎:“小孩子不会说话,李甲首你多担待些!”</p>
陈舟眨眨眼,什么情况,听这意思,是这姓李的甲首倚仗权势,打算抢自己家的大粪?</p>
说起来,这甲首也算是基层干部了。</p>
当初朱元璋颁布黄册制度,“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p>
这里长甲首虽然也属于是岁役,实际上却是乡村的实际管理者。</p>
手中的权力可是不小,凡是各种徭役差遣,几乎是一手遮天,自己说了算的。</p>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执行得很有些走样,例如原来的排年轮换,执行的就不是很严格。</p>
老陈头刚才虽然脱口说了出来,大半也是气话。</p>
一时间,两边都没话说了。</p>
李田也很郁闷,好不容易弄到这么一个机会,这事儿要是成了,绝对名利双收。</p>
拿到知县大人悬赏的银子不说,自己家那小子没准儿就能进学。</p>
这可是老李家光宗耀祖的关键一步,绝不能让。</p>
可是拿钱补偿是绝对不行的,全村都是借着县大老爷的名义,老陈头补偿了,别家的也白拿不来。</p>
陈舟借着对峙的功夫,和二郎嘀咕了几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得搞清楚是怎么个情况。</p>
大郎性子闷,让他解释,还不如问对面呢。</p>
事情很简单,眼看开春,到了插秧种稻的时候了。</p>
新来的知县大老爷劝课农桑,对这件事表示非常重视。</p>
这倒是真的,先农坛就是这么来的,祭天祭地祭祀农事,这是皇帝的主业务。</p>
而且,农为天下本,在这个时代,这句话不是有无市场的问题,而是绝对真理。</p>
就算是那些商家,也很少轻视民户,在政治权利上,民户比他们只大不小。</p>
只不过这位大老爷劝课农桑的办法有些奇特,悬赏五两银子,奖励县域内最好的秧田。</p>
李田刚好有个亲戚在县衙做事,消息传回了,李田就动了心思。</p>
十里八乡,陈家庄所处的地域,水土是最好的,每年水稻的产量也最高。</p>
五两银子,对农家来说,好大的一笔钱呢。</p>
更何况,李田还有点小心思,自家的孩子在镇上的社学读书。</p>
要是能让县大老爷青眼有加,进县学,做廪生,考举人,中进士,没准儿李家就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p>
可是要想在这秧田上明显超过别家,难度着实不小,谁家侍弄庄稼都和绣花似的,宝贝着呢。</p>
所以李田熬了两个夜没睡,才想出来这个办法。</p>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p>
有了肥料,让秧田出类拔萃就不是什么难事了。</p>
最主要的,征集了别家的肥料,就没人能和自己抢了。</p>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尽管好几家舍不得,却是权衡利弊,觉得还是不要得罪甲首为好。</p>
何况李田还找了陈大牙一帮人看着,连有两家藏在厨房的几瓢,都让他们弄出来了。</p>
可是到了老陈头这里,碰了钉子。</p>
老陈头不同意。</p>
理由很简单,自家也需要肥料。</p>
陈大牙虽然有几分混不吝,可是这是同族的叔父,总得留些面子。</p>
最主要的,老陈头不算,陈家三兄弟在那摆着呢。</p>
在乡村,男丁就是最大的资本,而且陈大牙还知道,陈家二郎生性好武,虽说没什么人指点,可是身手灵活,真要对上,未必能落得了好。</p>
狐假虎威还可以,真出头,就算了,再说这事儿不地道,说是强取豪夺也不为过。</p>
李田看场面僵住了,正要说话,陈舟突然上前一步,朝着李田一拱手:“李叔父,你身为甲首,上支下派我们能理解,可是我家也的确需要这些肥料……”</p>
李田那是多年的场面人,一听陈舟的话头,就知道这小子有妥协的意思。</p>
还是年轻啊,毛头小子,听说还去上了私塾,看见没,还没两天,就读傻了。</p>
“说吧,只要我能做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