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只是早期,到了后来名教掌控了朝政,虽然还是原来的时间上朝,可优待方面就要增加不少了。</p>
皇帝近臣们待漏的朝房叫做“直房”,就在进了端门的右手位置,有资格进入的主要是大学士、翰林这类,再有就是他们的死对头锦衣卫。</p>
太子身边的人也有优待,詹士府、左右春坊这些门派的官员待漏的地方叫“板房”,在端门内的左手位置。</p>
至于其他的武将之类,还是乖乖在外面的朝房等着吧。端门内的高级房间是什么情况,发生了什么,交流过哪些,他们都是不知道也不敢问。</p>
不过现在嘛,詹闶来了,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凭什么名教出身的就要比别人高一等,凭什么拼死拼活为国家卖命的就要被小看。</p>
众人闲聊着,时间过起来就很快。不知不觉中,午门上就响起了钟鼓司敲钟的声音,这是提醒大家宫门即将打开,可以进去准备上朝了。</p>
午门一共有五个门洞,最中间是紫禁城的正门,直通这里边的御道,那不是大臣们走的地方,正门左右的两个门洞,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出入的,大臣们也不能走。</p>
所有正式上朝的,都得走两侧宫墙上开通的掖门。而且要严格按照将军第一拨,近侍官员第二拨,勋贵第三拨,六部九卿第四拨,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最后一拨的顺序。</p>
这是老朱在位的时候,因为文武官员上朝时争先恐后杂乱无章,看起来就像打了败仗的溃兵,于是从洪武二十四年开始立下的规矩。迷你朱上位后,改为文臣优先进入,武将放在后面,阿棣登基后又给改回来了。</p>
进入皇宫,在金水桥外按照各自品级排好队列,等待着鸣鞭之后,才能股一次过桥。到了奉天门外的丹墀御道两侧,文左武右相向站立等候。</p>
这段时间里很是麻烦和讨厌,吹毛求疵的御史们却十分喜欢。反有咳嗽、吐痰、拥挤、仪态不整的官员,都会被他们小本本上记下来,然后上报了进行处理。</p>
詹闶上过几次朝之后,就对这些制度极为反感了。真不知道这些古代的皇帝,或者说制定这些规则的人脑子怎么长的,你哪怕点个名让他纠正过来也好,暗戳戳地记小账算哪门子事。</p>
还有这些御史,一个个都特么打了兴奋剂似的,两只眼睛冒着贼光,就怕大臣们犯错少了不够他们记的。</p>
詹闶甚至怀疑,如果某人和御史们不对付,会不会只是一个不合规矩的小小动作,就被大书特书夸张成各种不敬皇帝之类的恶劣行为。</p>
大家就这么一直等着,等到阿棣在后宫起了床,洗漱了穿好衣服,马桶上蹲个爽,可能还得吃个点心,在姗姗来到御门,钟鼓司开始奏乐,这才算快要结束无聊的等待。</p>
鸣鞭声再次响起,鸿胪寺高唱“入班”,这就算真正结束苦熬,文武百官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给皇帝行过礼,正式开始早朝。</p>
一般来说,早朝无外乎就是四个阶段。第一部分是接见入京离京的官员,当然皇帝也可以选择不见,那些人只需要在午门之外遥拜就可以离开了。不过要是有外邦使臣,那就必须要见一见。</p>
第二部分是处理边关急务,比如什么鞑靼某部来寇边啦,哪里哪里又有倭寇侵袭啦,等等之类的吧。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p>
第三部分就是处理一般朝政,大概就是类似但并没那么夸张的电视剧情节。没什么“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的吆喝,哪个官员有事要说,就预先假装咳嗽一声,提醒别人老子要说话了,也可以避免两人同时抢着说话造成尴尬,这个行为有种称呼叫做“打扫”。</p>
然后就是第四部分,处理失仪官员,也就是那些被御史们记在小本本上的内容。按照皇帝此时的心情,以及对某些官员的亲疏喜恶,给一下相应的处罚。</p>
到这里,早朝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鸿胪寺官员再次大唱“奏事毕,鸣鞭驾兴”,皇帝先离开,然后是百官退朝,回到各自的衙门处理公务。</p>
正常情况下,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最多也就是到个上午八点多九点。毕竟大家都是半夜起来开工的,到了时候自然会饥肠辘辘,又没几个敢在奉天殿里偷吃东西的,总得让人有时间填饱肚子。</p>
如果皇帝还是不过瘾,觉得这趟朝没发挥购,还可以隔一会之后再开个午朝,就需用两个时辰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整治大臣们。</p>
但是今天就有所不同了,从早朝的第三部分刚开始,整个奉天殿里机会就是詹闶一个人的声音。即使偶尔有人插两句,也会被他接下来的有一番长篇大论给掩盖掉,一直到了巳时过半,都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p>
这个情况是谁都没想到的,自六月进京以来,除了给阿棣送礼的你那天之外,就从没才朝会上表过态,甚至都不怎么参加朝会的靖国公,居然这么能说,而且一打就是连环炮。</p>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p>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p>
第二本,建议朝廷开放商路,给天下的商人提高一点身份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大明朝的建设中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第三本,建议朝廷加紧练兵,准备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边防压力。第四本,建议朝廷引入外来劳工。第五本,建议朝廷大兴海上贸易。</p>
每一本奏章都有十几页之厚,可见其中下了多少功夫。然而最奇怪的是,这五本奏章中,竟然没有一本是要推广行道教的。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葫芦里究竟是什么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