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有意拒绝, 帝王一个眼刀过来,语带不善地问他:“外洋事务不是你一直都想做的吗?自己当初提出来,现在临到需要你代表大清去主持大局, 怎么又一脸不情愿?”</p>
胤礽无奈道:“那是彼得丢给儿臣的激将,您怎么照单全收了呢?”</p>
“罗刹国主也是年少浮躁了, 去了趟外洋就想要改革国内弊政,我大清派遣出去的使臣一样能为朕带回外洋之先进事物。至于招揽各国人才, 他眼巴巴地跑过去招, 还不知道去当地招到什么牛鬼蛇神,朕只需点头首肯,西方各国就派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前来出使大清,就他那蛮夷小国如何能与我国之威相比?”</p>
康熙不遗余力地将罗刹国往底下踩, 一个至今国家大片土地还处于大地主与贵族们的领地下, 甚至都没有礼教文化教育做基础的蛮夷国度, 听说那儿还有什么农奴, 大清在这儿士农工商, 农之社会地位高于工商,而罗刹那边,视农为奴,其落后可见一般。</p>
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什么叫做农奴制度, 农民种田不是为了自己, 不是为了国家而种地,而是为了领主,这不就好比周王朝之分封之制各地分领主治理?</p>
他们国民信仰之教派也是混乱堪比西方,什么东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等,可惜派遣去他们国家的探子折损了许多,康熙没能接到更加多的信息, 但这并不妨碍他看低罗刹国内各方面底蕴。</p>
康熙深沉道:“他倒是给朕提了个醒,朕且看他之后改革会如何收场,如何压制反对之声。”</p>
听他口吻,似乎有再次派人前往罗刹国探听其发展之意。</p>
而两国签订边境盟约,友好互市开始以后,大清商人还真能名正言顺地去往他们国家行商。</p>
胤礽:???</p>
他什么都还没说,也没料到汗阿玛竟然兴起了让沙皇彼得“以身试毒”的想法,通过观察他是把自己毒死,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吸取改革之经验,到时候好的举措就改善模仿,坏的弊端就摒弃不用。</p>
胤礽:“啊这……”</p>
康熙给了他一个轻飘飘的眼神。</p>
胤礽急中生智:“这可真是机灵!”</p>
康熙:“……”</p>
并没有因被太子夸奖机灵而感到高兴,反而还感到牙痒痒。</p>
彼得面临的难题可有不少,国内各大贵族大老爷们,束缚农奴于土地上,剥削其劳力。</p>
各地管理内政、财富与律法职务混淆,没有明确之各部分工,且贪污受贿情况尤其严重。</p>
军队经营地产,军纪尤差,且好吃懒做之流居多。国内也没什么学堂,很少有人能够识字。</p>
国内更是穷的叮当响,前些年内政皇室内斗,又与奥斯曼长时间打仗,不重农也不重商,能有钱才有鬼了。</p>
在大清人的认知里,罗刹落后、贫穷、野蛮,他们打仗最大的优势是毛子们魁梧英勇,以一当十。</p>
康熙冷哼道:“罗刹国主初登基,手中之权力还在他舅舅手中呢!朕对他能将国内改革成什么拭目以待。”</p>
就等着看彼得与国内旧贵族斗起来的大戏。</p>
他还告诉胤礽:“太子莫要处处都想着学外头,有些事情,其实大清才是最好的,你要对比着来看。”</p>
胤礽欲言又止:“可是我国科学底蕴,人才储备实在不足。大清在前些年原地踏步太久了,比如那造船技术与造炮技术沿用前朝,连续几十年没有改变。”</p>
他一一举例:“我国之科学家确实不如外国多,也是因重文重儒所致。人们都去为了出仕而读书学文,仿佛除去科举一途,读书人就没有别的出路了。”</p>
“自科学发展至今改变汗阿玛也看见了。粮食产量,百姓生活,造船造炮事关大清国力之发展,都与科学息息相关。而我国士人,前些年全去研究复古、反过来令注释古籍,阐述前人思想的‘小学’兴盛了。唯缺创新之精神,这样状态,一直持续到科学研究院出现成果,才使得民间一批年轻人将眼光放在此。但是在民间,年轻学子放弃科举而投身学习科学,是要被骂父母骂不孝的。以至于科学在国内仍被文人视作小道。”</p>
然康熙的态度仍然很明确:“朕答应你兴科学,却不代表赞成科学成主学超越儒之地位。以儒治国,事关大清之安定,望保成悉知。”</p>
“当然,当然,儿臣自小熟读圣人之言,成绩之好多次获得太傅们的赞美,怎么会不知道儒之地位事关国体?”</p>
“儿臣以德行要求自己做到更好,也定会在外洋事务上给各国留下大清乃礼仪之邦的印象。儒学是大清的招牌,是国之文化。科学却可以兴国,这二者并不冲突。”</p>
胤礽觉得,除去从上而下进行推动科学的地位发生改变,还可以从方方面面影响民间,从下而上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当上下联通时,科学将成为本国国力飞涨的巨大助力,整个国都会运转起来。</p>
如何推广科学之兴盛,唯有兴办教育,在各地建立学堂。这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国之力量推行下去,从京城铺设到各地方。</p>
纳兰性德说的不错,京城之外学、科学已然步入正轨,下一步该是以点到面,全面铺开了。</p>
胤礽回到京城,就致力于推动医部成立,学校兴办。康熙见他做的起劲,将国之重担负担于肩头,主动办事,思想觉悟之高,再也没有提过不做太子之事,心下微松。</p>
接待各国使臣的事一回生二回熟,胤礽早些时候接待外国使臣还是礼部出人,如今有了外交部,朝中政务运转更为完美,外交部与礼部两部共同分管负责,处理起来效率也快。</p>
没多久,沿海海关处便将各国使臣之国书递交至京城,待京城批准,则护送使臣入京。</p>
英格兰使臣团这次一共来了十个人,其中有五位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两位议会成员,艾萨克·牛顿则两种身份皆有,算是此次负责人之一。</p>
大清之国,在西方人的印象之中有古典、优雅之印象,沿途一路驿站住下来,也多是小桥流水,假山装饰点缀,颇有将建筑融入自然风光之景。</p>
这其中的装饰设计,令居住充满商业气息伦敦的牛顿感到新奇。</p>
接待他们的大清官员见他对此感兴趣,笑着说道:“驿站这里,只是借用了好风水,要论园子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妙,当然还是大清皇家之园林,待使臣入宫面圣,就有机会参观紫禁城了。”</p>
如同皇上唯一京城郊外的避暑别宫畅春园,就是既有恬淡自然之意境,又兼顾皇上治国理政之需要,集合儒学礼乐之道大成而建。若是他们运气好,就有机会与法兰西使臣一样参观畅春园,因为京城暑热,皇上与太子殿下会在最热的时候居住在别宫避暑。</p>
英格兰使臣的衣服较为繁琐,他们为了保持体面,宁愿在热乎乎的天气里穿着得体,即使已经热得浑身汗湿,也绝不会表现出来一丝一毫的苦夏。</p>
伦敦与京城的温度差不多,每年夏天如出一辙的热乎,使臣们倒是还算习惯。</p>
来回驿站皆有人接应,住处干净整洁,沿途的景色也很美,待他们到达京城时,恰好是最热的时候,大街上还有小摊贩沿街售卖杨梅、桃子味儿的凉水。</p>
驿站官员笑道:“为了消暑气,驿站为众位使臣准备了解暑汤,绿豆汤能清热解毒,莲子汤可养神益脾,皆是解暑佳品,各位可在驿站休整一番,等待皇上召见。”</p>
牛顿正处于最意气风发的中年,对暑热还能抵抗,倒是共同供职于皇家学会的罗伯特·胡克,年纪却大了,早已是热的满头大汗,闻言立刻便让人端了一碗绿豆汤来。</p>
那绿豆熬煮得稀烂,入口即化,其中还放了白白的花瓣,嚼着苦兮兮的,配合着汤中的甜味中和,冰凉之感顺着喉间滑下,舒爽得令人精神一怔。胡克哈出一口气,一屁股坐下,又要了一碗莲子汤。</p>
胡克显然很喜欢大清的美食,驿站侍从见他连喝三碗绿豆汤,胃口大的很,不由笑着提醒:“绿豆吃多了容易腹胀,使者若是喜爱,可以再尝尝别的。”</p>
要说来大清值得人期盼的,就是每一顿吃的美食了,他们这儿街头卖的大饼都香脆可口,花样之多,令这些英格兰人大饱口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