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到北京的时候,就是北大学生军担任警卫。人称“戎装整齐,军旗招展,帽徽上镶‘北大’二字,阵营煞是威风”。
中山先生曾对汪精卫说“想不到蔡元培人在海外,却留下了一支威武之师啊!”
问题是现在学生可不是在打军阀或者打帝国主义,而是打校长来了啊!这个威力也很可怕。
蔡校长终于被激怒了——为了从北洋军阀政府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北大的教授们已经奔波得筋疲力尽了。
于是,蔡先生干脆走出了校长室,对学生们喊出了“决斗”。
学生们对蔡校长还是又敬又怕的,看到他挽起袖子冲出来,不由得大吃一惊,纷纷作鸟兽散。
蔡元培对这场风潮深感恼火和痛心,他当天就写下辞呈离开北大。总务长蒋梦麟,代总务长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分别刊登启事,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接下来,北大全体职员也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当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
大家都与蔡校长共进退,你们能罢课我们就不能罢工吗?
最终,通过胡适做工作,学生们认错了,派了代表去请蔡先生。蔡先生消了气,终于回校继续任事。
只有冯省三被开除。他想回来当旁听生,找胡适帮忙,胡适无奈地摇头,说我劝你好汉做到底……
学生也没白闹事,最后的结果是讲义费缓收。总要有人为闹事付出代价,冯省三终究还是被开除了。
鲁迅对青年学生最是关爱,他与北大的学生冯省三关系很好。
有一次,冯省三拎着一双破皮鞋来到鲁迅的办公室,说“喂,我的鞋坏了,你帮我拿到鞋匠铺去补一下吧!”
鲁迅真的就拿着这双鞋去帮他补好了,回来后微笑着将鞋子还给他。冯省三也不客气,穿上补好的鞋子,大摇大摆地走出门去。
对,就是这个冯省三。
据说,冯省三只是个“替罪羊”,他是风潮发生后临时参加的。当时正值第一、二时上下课之间,同学们看见校长室门口拥挤了一大堆人,不知何事,都来看热闹。冯省三也是在下课时来看热闹,从人堆里不由自主地挤到校长办公室的门前,这时他才知道是“反对讲义收费”的事。也就是说,虽然他现场喊得很凶,其实并非真正的主持者。
对把冯省三开除之事,鲁迅很气愤。
年月日,他曾经为冯省三写过一篇很短的、只有几百字的文章《即小见大》一文。他说,“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
关于冯省三,有记载的东西不多,应该是山东平原人,家庭比较贫穷。在北京读书,难免会遇到囊中羞涩的情况。鲁迅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冯省三。
年月日,被开除的冯省三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到中山大学讲授世界语。冯省三缺少路费,还找鲁迅借了元钱。
借鲁迅的钱一般是要还的,这也没毛病,所谓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这件事鲁迅在日记中写道“省三将出京,以五元赠行。”
看样子,鲁迅已经做好了冯省三不会还钱的准备了。
此冯省三其人,情商肯定不高,换上别人,恐怕不会干出让鲁迅给修鞋这样的事。
如果是换了一个人,鲁迅恐怕会将冯省三的鞋子扔得远远的,可不知为什么,鲁迅这一次脾气极好
后来,鲁迅偶尔提及此事,会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年月日,鲁迅还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件中提到这件事“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他是闹讲义风潮之一人,后来讲义费撤去了,却没有一个同学提起他。我那时曾在《晨报副刊》上做过一则杂感,意思是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钱玄同有悼冯省三文,言道“我昨日早上看《晨报》,忽见周启明君所登广告,惊悉冯省三君竟于日在广东病故了,同日晚上得到日省三从广东寄给我的信。我在一天之中听到他的死耗又看到他最后的信,很起了悼惜之感……”
而这是哪一年的事,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社会上对这场讲义费风波议论纷纷,而个中情由和苦楚,只有蔡元培和主事的诸君心里最清楚和无奈。
在政治、经济状况不足以维持公益事业的大环境下,求学难,办学更难,谁都不容易。??
<sript><sript>
<sript><sript>
。